國慶期間的三部電影《攀登者》《中國機長》《我和我的祖國》取得了60多億票房,獲得了經(jīng)濟效應和社會效應的雙豐收。主流大片迎來了一個蓬勃發(fā)展的時代,如何抓住時機讓主流大片更上臺階,成為電影工作者關心的話題。
電影《攀登者》研討會27日在北京舉行。該片講述了中國登山運動員在1960年、1975年不畏艱險、勇攀高峰的故事,弘揚中國人不屈不撓、一往無前的攀登精神。
上影集團董事長任仲倫介紹說,怎樣解決一個年代戲、一個父輩戲跟當今年輕觀眾的審美距離,是拍攝中就在考慮解決的問題。胡歌演的楊光、章子怡演的氣象專家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作家阿來把這些故事創(chuàng)作出來,再通過演員的用心呈現(xiàn),最后有了該片。
中國電影家協(xié)會副主席尹鴻認為,《攀登者》超過10億票房,再一次體現(xiàn)了新主流電影的特點和變化。第一是宏大敘事,改用個體化的方式去敘述;第二是做一些類型化的加工,所謂類型化加工不見得就是一定要讓它變成一個以假設為前提的類型片,而是用細節(jié)化手段,使得作品能夠在故事、懸念、情感的展開中呈現(xiàn)一定規(guī)律。
“像《攀登者》這樣的電影,其實隱喻性非常強,就是我們整個民族前進歷史的一個攀登的縮影。”中國藝術研究院原副院長賈磊磊說,國慶這三部電影都有這個特點,在歷史國家命題的大前提下,肯定了個人生命的意義價值,不是單強調(diào)付出和犧牲。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主席仲呈祥表示,《攀登者》是一部真正意義上可以稱為“中國式大片”的力作。攀登珠峰蘊含的是民族自信、自尊、自強的精神內(nèi)核,與之相配套的是用電影工業(yè)現(xiàn)代科技力量的優(yōu)化組合去表現(xiàn)。這條經(jīng)驗值得整個電視劇、電影創(chuàng)作借鑒。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也認為,該片的特效、制作、類型化敘事,達到了非常高的水準,完全不亞于國外大片,F(xiàn)在年輕觀眾愿意接受主流的東西,但如何針對他們形成更有效的宣發(fā),還要細細琢磨。今天不以票房來論英雄,但10億多票房還沒有達到《攀登者》應有的高度,可能對年輕觀眾的引導上還有一些空間可以去挖掘。
“《攀登者》給我們提供了多方面的啟示。”饒曙光說,如何關照國家敘事、如何關照英雄敘事、如果把個人化的動機跟國家精神有效結(jié)合,找到一個更恰當?shù)钠胶恻c,主流電影的發(fā)展空間會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