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改革不是新話題,卻始終歷久彌新。農村改革不斷推進,一些方面的突破已顯示對農村生產力的有益改善。農村在改革中前進,安康農村也如此。漢陰從小小一滴水出發(fā),找到破解農村民生深層次難題的新路徑,給安康帶了個好頭。
農村“五小水利”改革破題十多年,各地都在有益探索,對于安康也不是今日始,漢陰走得更遠更堅定。盡管漢陰也只是從農村供水工程經營權外包起步,幾年來的實踐卻充分證明,政府管不好,群眾不滿意的問題解決了。社會資本進入農村改革領域,也為農村其他領域改革的深入與滲透帶來了新的契機。
“五小水利”工程作為農村發(fā)展的基礎性設施,一直存在重建輕管的問題。連年投資力度不減,卻始終未發(fā)揮出應有的作用。實踐證明,政府一味大包大攬并不可取,一些領域天然具有的市場屬性,終究會通過市場途徑表露出來。
農村基礎設施眾多,管不了管不好的問題并不局限在水利工程領域。一方面加大投入,一方面深化改革,通過市場效應帶動良性循環(huán),安康在這方面有自己的典型經驗。比如寧陜的林權抵押貸款、平利的農村“兩權”抵押貸款,就推進了農村生產資料的資產化和市場化。它們與“五小水利”改革引入市場機制的意義同樣重大,同樣一步步地觸及農村生產關系調整的深層次問題。
從漢陰的一滴水來透視我市農村深化改革,讓我們堅定兩點:一是政府承擔的民生公益只能加強,一是可推向市場的必須態(tài)度堅決。政府的職責,在于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給,大力推進包括農村PPP在內的各項新舉措,善于用“三個有利于”標準賦予市場更多預期,用深化改革的辦法激活農村生產力,進而為農村全面發(fā)展提供新動能。
未來十年,將是我國農村深化改革開放發(fā)展的黃金期,優(yōu)質要素向農村涌流是趨勢,這必將為農村發(fā)展的市場化、組織化、規(guī);⒓s化和效益化提供可能。當下,我們要做的就是堅定不移推動農村各項事關全局、事關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改革創(chuàng)新,政府把制度供給做好,市場把機會把握好,農村盡快適應新的生產經營組織形態(tài),發(fā)揮三個方面積極性,把農民富裕、經濟活泛、企業(yè)發(fā)展落到一個可靠的發(fā)展基礎上。就像漢陰這一滴水從政府走向市場,匯成涌流之勢,最終多方獲益、長遠獲益。
本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