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保勤
我和建明先生是交往多年的朋友,平日過往不多,每每相見總有扯不完的話題。他工作認真、做事周全、處事低調、待人熱誠,有情懷、有智慧、接地氣……有許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建明退休以后,“工作目標”徹底轉變,全心全意地經營文字,全情投入,著述甚豐,令人刮目。
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這部《明天谷雨》,是他的第二部書。這部書既是旅游隨筆、生活隨筆,又是工作札記、生命札記。建明退而不休,深情地尋訪生活,傾情地梳理山水,虔誠地回望職場、真誠地反思人生,退休成了他人生的新起點,過得有滋有味、有模有樣、有情有致、有聲有色。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更加真實豐滿的建明。
深情地尋訪生活。從他的文字中,我看到生活曾經的給予,生活曾經的磨礪,生活曾經的溫暖,生活曾經的感動。他去尋找傅媽媽,那個兒時曾給予他無私的關愛和不求回報的牽掛的鄉(xiāng)間老人,老人不在了,但老人所給予的愛卻歷歷在目。這些愛是老人在生活困難的年月里給他的獨食,是托人帶給他的“香嘴”,是當兵平安歸來時那個熱烈的擁抱。他深情地回憶父母,在他心中父親是一個“迷”,他對家族閉口不談自己,當這個迷慢慢解開時,他才發(fā)現父親是座山,這座山是那樣的巍峨。母親從鄉(xiāng)下搬到城里,努力適應城里人的生活,不因病痛而厭世,對生活始終充滿著熱望。父親的堅韌不拔、母親的樂觀向上,成就了現在的建明。他帶著甜蜜觀察妻子,眼科手術中的神閑氣定,“512”地震時淡定地做晚飯,那份從容與優(yōu)雅讓建明刮目相看。書中還記述了他與諸多友人的點點滴滴,這些苦難中的溫情,成長中的記憶和感受。溫暖成為他筆下生活的基本底色,它是親切的、生動的、鮮活的。這底色就有了意味深長的味道。
傾情地梳理山水。建明生在陜南,長在陜南,工作在陜南,深情眷戀著這里的山山水水。退休了,寄情山水就有了實現的基本條件,有了想走就走的“任性”、想留就留的“囂張”。他認真地體味山水的靈動,山水的生命,山水的哲思,就有了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是山的“飛躍”。從西安到寧陜的路,幾十年來建明不知道走過多少次了,但唯有這次是“悠然”而過,以前官身不由己,只知道趕路,錯過了無邊的風景,退休后才發(fā)現這條路上的美,才感到了詩與遠方原來觸手可及。在塞罕壩,看著沙漠變綠洲的綠色奇跡,建明一行人不斷地感懷著兩代人、50年、110萬畝壩上森林,感嘆著“也只有這兩代人舍得付出50年的苦難”,感慨著今天面對著各種誘惑的堅守的難能可貴。行進在山水中,他由山及水及人,升華著對生活和生命的思考,特別是貴州的清涼之旅,讓建明有了別具一格的感悟:旅游圖的就是個心情,人對路,路順暢,走到哪里都是風景。人生何嘗不是如此。
虔誠地回望職場。建明是一名公務員,幾十年服務安康,兢兢業(yè)業(yè)、勤勤懇懇。即使退休了,仍然保有著一腔熱誠和情懷。夜宿甘泉縣,當他看到古時甘泉縣令孟其瑞為減輕民眾常年給朝廷送貢水的苦痛,用玉印堵塞泉眼,冒著殺頭的危險謊報泉水干涸時,竟然夜不能寐。他想到了歐陽修、焦裕祿,由此感悟所謂公仆就是為民擔當、為民請命。他感懷老同事何俊明不牢騷和不抱怨、只知道工作奉獻,并反觀當下官場種種不正常的做派,由此生發(fā)出對張載橫渠四句的現實理解。在《永不磨滅的懷念》中,深情地懷念安康地委老書記閆西賢,他的“只有上級對下級擔當、オ有下級對上級負責”,深深地影響了建明的職業(yè)生涯。建明對職場的思考是鉛華洗盡后的寧靜致遠,返璞歸真后的氣定神閑,這種沉淀式的反思在當下便有了不同尋常的意義。
真誠地關照人生。建明面對人生的態(tài)度是嚴肅的。他對人生的關照與思考,不是久居高位自覺不自覺的居高臨下的俯視,而是真誠地放下身段的平民的認知與審視。退居二線的辦公室,雖然少了往日的熱鬧,但多了隨緣達意的安靜,坐在這里有風吹過、有花開過、有人經過,卻“可以回聞蕭蕭竹聲、品味日月冷暖”,于是也就慢慢有了人生的真滋味。在《明苑文稿》中,他說,時下有一種傾向,一提到精神就拔得很高,實際上大可不必,每個人首要的是做好本職工作,不投機取巧、不花拳繡腿,這才是修身立業(yè)的根本,這也是精神。我對建明的觀點高度贊同,沒有腳踏實地,哪來的風光無限?退休的他在生活中也遇到了很多常人的麻煩,公交車上不給老年人讓座、小區(qū)里物業(yè)人員蠻橫,這種市井生活的不盡人意,他都能平和待之,并沒有影響他對生活的基本看法。當建明站在清涼山上放聲朗誦“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時,我想他對人生的感悟又有了升華。在建明的眼中生活是美好的。無論是對生活的尋訪,對山水的梳理,還是對職場的回望,對人生的關照洋溢著濃濃的暖意,充盈著濃濃的感恩的情愫。感謝生活、感謝師長、感謝同事、感謝苦難、感謝父老鄉(xiāng)親······這種感謝讓我對他肅然起敬!
前晚我倆聊天,說起十年前,我們一同訪問臺灣的所見所聞。他竟然將我們分別拜會曾仕強與余光中先生描述得繪聲繪色。末了來了一句:“你和他們兩位交流得最多、最盡興!”“是嗎?”我吃了一驚。“當然,有我的日記為證。”他自信地答道。我慚愧,訪臺歸來后寫了兩篇文章后,將這些全拋到腦后了。他處處“留心”的勤奮,讓人心生羨慕。功夫不負有心人,無疑,這本書是他多年來“有心”的結晶。
《明天谷雨》就要出版了。感受一下它帶給你的溫暖與溫馨,體味一下它帶給你的感恩與哲思,體會一下它帶給你的另外一種精神的清涼。
(作者系著名作家、詩人,現任陜西省記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