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家斌
“一碗復一碗,盡啜祛憂煩。”碗,是盛裝食物的日常餐具,與我們的生活朝夕相伴。碗的燒制和應用有著悠久歷史,其造型多樣、色彩斑斕、手感清涼細滑,便于洗滌,經(jīng)久耐用,深受國人喜愛。千百年來,它陪伴人們的一日三餐,成為不可或缺的生活器皿,見證了中國飲食文化的發(fā)展變遷。
最早的碗,主要是用泥質陶制成的,《禮記·禮運》中說,太古時代“燔黍捭豚,污尊而抷飲。”意為當時用手撕開小豬和黍粒一起燒烤,在地上挖個小坑儲水,用手捧著喝。中國制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瓷碗,這些碗基本沒有紋飾,表面更加光滑。
唐宋時期是中國碗發(fā)展的成熟期,碗的形狀和裝飾變得更加豐富多彩,胎質更加細膩,釉色更加純凈,燒成了青花瓷碗、粉彩碗等具有中國特色的碗。宋代出現(xiàn)了多種形狀和裝飾的瓷碗,器型優(yōu)美,紋飾簡潔,釉色均勻光潤,“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把瓷器生產(chǎn)推向頂峰。元末至清代,青花瓷碗盛行,同時在品類上出現(xiàn)了粉彩、五彩、斗彩、琺瑯彩、黃釉等各種顏色釉瓷碗。
隨著制瓷工藝的改善以及人們審美和實用要求的提高,碗的形狀、紋飾、質量也越來越精巧,使用分工也越來越具體多樣。材質上有石、木、陶、瓷、銅、鐵、錫、金、銀、玉、翡翠等,形制上有碗、盤、碟、盞、盒等,裝飾圖案有海水江崖、花卉草蟲、人物故事、詩文書畫等,不斷變化的只有質料、工藝水平,不變的是碗質樸敦實、恒久綿長、熱愛生活、不擇貧富的品質。
明清時期,以黃色為尊,清代《國朝宮史》記載,單色黃釉瓷器只有皇帝、皇后和皇太后才可以使用,是等級最高的皇家御用瓷器,其中,里外黃釉又帶龍紋的碗,只有皇帝本人才可以使用。
碗的大家族中,還誕生了一個特殊品種——“洋瓷碗”。“洋瓷”還有個名字就是搪瓷。搪瓷的制作流程是在金屬表面涂抹覆蓋一層或幾層瓷釉,通過燒成,兩者發(fā)生物理化學反應而牢固結合的一種復合材料。新中國成立初期,搪瓷面盆、口杯作為日常生活必需品得到重點發(fā)展,到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搪瓷更是風靡全國,每個家庭幾乎都有印著牡丹圖案的“洋瓷碗”、茶杯、菜盤、大臉盆子等,可見當時,搪瓷在我國的市場有多大,上至領導,下到平民百姓,搪瓷面前沒有高低貴賤。
悠悠世間事,碗中日月長。“淙淙曲注結輕冰,瓷椀筠壚此恰應。怪底茶煙寒不起,遠山微削玉崚增。”在乾隆帝眼中,冬日里山河寧靜,生活閑適舒坦。“玉碗冰寒滴露華,粉融香雪透輕紗。晚來融面勝荷花。”在宋代詞人晏殊筆下,碗邊凝聚的水珠若露華欲滴,將夏日仕女的美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君家白碗勝霜雪,急送茅齋也可憐。”唐代詩人杜甫對瓷碗的熱愛和贊美溢于言表,急切的心情讓人憐憫。“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在李白遭受讒毀被排擠出長安時,碗里盛滿了詩人心中的苦悶和憤懣。
手捧只碗,感慨萬千。吉祥、淳樸、信仰……人們把對幸福美好生活的所有追求濃縮在了這一掌圓徑之內,每個碗都有著自己的故事,正如我們每個人都在生活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古時,碗被視為吉祥物,常被用作禮物贈送給親朋好友,寓意著團圓和美滿。在藝術家筆下,碗經(jīng)常被用來象征著和平、和諧與純凈。在尋常人家,碗不僅有實用價值,更有著情感價值,它承載著我們無數(shù)的回憶和情感,見證著我們的成長歷程。一只古樸的碗,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讓人感受到歲月的痕跡,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和人文價值。
碗中之味,人生之趣。碗身飽滿圓潤,容納著無盡的溫暖與關愛,圓盤淺淺,盛滿生活的色彩,它既能裝得下山珍海味,又能盛得下粗茶淡飯,既能裝得下香醇的美酒,也能盛得下苦澀的滋味。色彩斑斕的碗,它盛裝著對美食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情,正如一位無聲的守護者,默默陪伴著我們的生活,精美的青花瓷繪,宛如一幅傳統(tǒng)中國畫,讓每一餐都成為美好的享受,讓您在品嘗美食的同時,也能品味風情。把美食裝進碗里,把幸福種在心底,愿我們的生活如這碗中的美食般豐富多彩,每一份滋味都讓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