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渝交界的飛渡峽城墻崖酷似一堵城墻,采巖耳的年輕人靠一根繩子從山頂而下,在高達(dá)百米的懸崖絕壁上采巖耳。
西部網(wǎng)訊(記者 魏永賢) 下了幾天秋雨天晴了,陜西鎮(zhèn)坪陜渝交界的飛渡峽,2名年輕人在百米高的懸崖絕壁上采巖耳,他們靠一根系在山頂樹上的繩子在萬丈絕壁上飛蕩采摘。他們身輕如燕、飛檐走壁的絕技令人叫絕。其中一名穿著牛仔褲的采耳人還掏出蘋果手機(jī)拍攝著,年輕的采耳人,已將時尚帶進(jìn)了大巴山。
巖耳生長緩慢,“三年長個疤,五年銅錢大,三十年才長巴掌大”。有經(jīng)驗(yàn)的巖耳客一般選在春雨或秋雨之后,巖耳被水浸泡,即顯眼又易鏟。手氣好的,一天可采七、八斤。巖耳客一般結(jié)伴進(jìn)山,互相照應(yīng),出事也有個報信的。
巖耳,又叫石耳,狀如木耳,面為黑褐色,背面呈灰白色,系高山真菌植物,因食用價值高,加之采摘難艱,極為珍貴。《本草綱目》說它“氣味甘,清平無毒”,有“明目益精之功能”。經(jīng)常食用,對降壓、消炎、去火及胃病、肝癌患者有一定療效與滋補(bǔ)作用。
《本草綱目拾遺》云:“作羹餉客最為珍”,享有“素中葷”、“植物肉”的美稱。吃巖耳須得法,先將巖耳在溫水中浸泡二十分鐘后,再放入淘米水中揉搓,將含沙洗凈,用清水清洗濾干。因巖耳來之不易,一般只作配料,不單獨(dú)炒吃,巖耳燉雞、鴨、排骨、豬蹄,其味鮮美,是為大補(bǔ)極品。“巖耳燉烏雞”是陜渝交界的大巴山里的一道名菜,巖耳和烏雞是絕配,味道鮮美。燉熟的巖耳很像烏雞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