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
“中國必須有自己特色的大國外交。我們要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豐富和發(fā)展對外工作理念,使我國對外工作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習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初秋時節(jié),錢塘潮起。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的成功舉辦,被外界視為二十國集團從危機應對機制向長效治理機制轉型進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成為中國邁向世界舞臺中央的標志性事件。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統(tǒng)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在保持外交大政方針連續(xù)性穩(wěn)定性的基礎上,提出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共建“一帶一路”、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一系列重要理念重大倡議,積極推進外交理論和實踐創(chuàng)新,開辟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新境界。
構建新型國際關系:中國特色新理念為國際關系發(fā)展指引新方向
世界越來越“平”,“地球村”越來越小。新的歷史條件和時代背景下,國與國之間應如何相處,未來的方向在哪里?
“各國應該共同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各國人民應該一起來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fā)展。”2013年3月2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首次出訪期間,在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fā)表演講,從共同享受尊嚴、共同享受發(fā)展成果、共同享受安全保障三個方面,對這個關乎世界前途命運的宏大命題給出中國答案。
構建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代替的是單打獨斗的老做法,摒棄的是零和博弈的舊思維。
“中國是一個將合作共贏作為處理國與國關系原則的大國。”中央黨校國際戰(zhàn)略研究院副院長高祖貴認為,習近平主席提出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是對以現實主義為基礎的西方傳統(tǒng)國際關系學說的超越,對國際關系演變有著重要的啟示和引領作用——
政治上,探索構建不設假想敵、不針對第三方、更富包容性和建設性的伙伴關系;
經濟上,樹立利益共同體意識,在共同發(fā)展中尋求各方利益最大公約數;
安全上,拋棄過時的冷戰(zhàn)思維,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xù)的新安全觀;
文化上,不同文化、不同宗教平等相待而不是居高臨下,相互欣賞而不是相互貶損,彼此包容而不是相互排斥。
亞里士多德說,事業(yè)是理念和實踐的生動統(tǒng)一。
三年多來,秉持新型國際關系理念,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事業(yè)從理念到實踐全面展開,布局更加完善,理論更加成熟——
提出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致力于同相關國家打造周邊命運共同體;倡導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原則,新型大國關系建設更上層樓;從真實親誠的對非政策理念到義利相兼、義重于利的正確義利觀,中國同發(fā)展中國家風雨同舟、攜手并進;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中國深入參與和引導多邊外交進程,在國際舞臺上的發(fā)言權、話語權越來越大。
外交學院中國外交研究中心主任張歷歷認為,綜觀新時期中國外交總布局,周邊外交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金磚國家等發(fā)展中大國的排序前移,多邊場合中國的參與和發(fā)聲力度明顯加大,這些都是基于對國內外形勢的深刻洞察。
“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是一條主線,它將中國外交一系列前瞻性新理念穿在一起,與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脈相承,是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繼承與發(fā)展。”高祖貴認為,“升級版”的中國外交理論與實踐,為世界各國正確處理相互關系指明了方向。
共建“一帶一路”:中國風格新倡議為各國聯動發(fā)展提供新路徑
2016年9月1日上午,巴基斯坦瓜達爾港自由區(qū)舉行奠基儀式,瓜達爾港建設正式從港區(qū)朝著工業(yè)園區(qū)擴展。
“這不僅將推動瓜達爾地區(qū)的發(fā)展,還將帶動俾路支省乃至巴基斯坦的整體發(fā)展。”對“一帶一路”上的這顆明珠,巴基斯坦總理謝里夫寄予厚望。
2013年秋,習近平主席出訪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大倡議,為沿線各國提供了一個包容性巨大的共同發(fā)展平臺,也為全球經濟復蘇與長遠發(fā)展注入新的動力。
“中國的發(fā)展得益于國際社會,也愿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我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旨在同沿線各國分享中國發(fā)展機遇,實現共同繁榮。”質樸的話語,展現了中國合作共贏的滿滿誠意與開放自信的大國胸懷。
——這是一條內外聯動發(fā)展之路。
從通過“‘一帶一路’建設戰(zhàn)略規(guī)劃”,到對外發(fā)布“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的愿景與行動”,國內各部門各地區(qū)積極行動、抓緊落實,沿線國家紛紛響應、主動對接。
2015年,中國同“一帶一路”參與國雙邊貿易額突破1萬億美元,中國企業(yè)對沿線國家的直接投資額近150億美元。
中西部地區(qū)由開放的“末梢”逐漸變身為開放的前沿,“一帶一路”使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更加完善;跨國產能合作將沿線國家發(fā)展?jié)摿D化為發(fā)展優(yōu)勢,“一帶一路”正帶動世界經濟格局發(fā)生重構。
——這是一條包容協同發(fā)展之路。
共商、共建、共享。“一帶一路”東牽亞太經濟圈,西接歐洲經濟圈,穿越非洲、環(huán)連亞歐;“一帶一路”建設讓沿線各國44億人利益相通、命運相連,為世界鋪就一條攜手前進的陽光大道。
做大“一帶一路”發(fā)展的蛋糕,最終受益的是沿線各國人民。
泰國前總理阿披實認為,“一帶一路”建設將增進沿線國家人與人之間的聯系,“讓每一個人從國家間、區(qū)域內的經貿合作中獲益——這正是‘一帶一路’的意義所在”。
——這是一條合作共贏發(fā)展之路。
倡議提出三年來,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其中,30多個沿線國家同中方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20多個國家同中方開展國際產能合作,以亞投行、絲路基金為代表的金融合作不斷深入,包括瓜達爾港在內的一批標志性項目逐步落地,互聯互通網絡逐漸成形。
從無到有、由點及面,“一帶一路”建設的進度和成果超出各方預期。
牛津大學歷史學家弗蘭科潘指出,被稱為“一帶一路”倡議的大規(guī)模投資項目表明,在當今世界,經濟增長的希望已戲劇性地轉向東方。
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一帶一路”是中國為人類發(fā)展貢獻的重大國際公共產品,是中國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理念的集中體現。
“‘一帶一路’源于中國而屬于世界,在解決中國發(fā)展問題的同時,也在解決世界發(fā)展問題。”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義桅說。
“‘一帶一路’建設,增強了周邊地區(qū)和友好國家對中國的向心力。”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王逸舟認為,這是世界歷史“長期再平衡”過程的開始,體現出歷史悠久、體量巨大的中國為人類文明演進作出新貢獻的勢頭。
“對中國來說,‘一帶一路’與其說是‘路’,不如說是中國最重要的哲學范疇——‘道’,包含行動、力量展示、創(chuàng)舉和社會秩序等多重含義。”俄羅斯《導報》刊文說,“一帶一路”構想展現了中國對全球治理新理念的思考。
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外交新氣派推動全球治理更加完善
2016年9月3日下午,杭州西湖國賓館如意廳,習近平主席同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先后向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交存氣候變化《巴黎協定》批準文書。
這被視為中美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展示了共同應對全球性問題的雄心和決心,是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又一生動實踐。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從十八大報告提出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到2015年在聯合國講壇上提出“五位一體”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總布局和總路徑,再到在二十國集團杭州峰會上呼吁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共同構建合作共贏的全球伙伴關系,中國在發(fā)展自身的同時,始終胸懷天下,為全世界的前途命運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彰顯中國擔當、中國氣派。
“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側重回答國與國之間如何相處的問題,而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則進一步回答了建設一個什么樣的世界的問題。”高祖貴說。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高祖貴認為,完善全球治理是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路徑,而剛剛結束的杭州峰會,在中國主導下,注定成為推動全球治理格局、治理體制更加均衡合理有效的重要歷史事件。
作為二十國集團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盛會,峰會就推動世界經濟增長達成“杭州共識”,通過了旨在提升世界經濟中長期增長潛力的創(chuàng)新增長藍圖,制定了全球貿易增長戰(zhàn)略和全球首個多邊投資規(guī)則框架,第一次制定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xù)發(fā)展議程行動計劃,第一次采取集體行動支持非洲和最不發(fā)達國家工業(yè)化……
德國《商報》載文評論說:“發(fā)揮關鍵影響的不再是曾經的七國集團經濟強國,而是正在崛起的國家——由中國領銜。”
在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程度空前加深的今天,東方大國“和衷共濟、和合共生”的思想理念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從推動亞太自貿區(qū)建設起航,到推動區(qū)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談判取得實質性進展;從成立金磚國家新開發(fā)銀行,到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從設立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fā)展基金和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到加入聯合國維和待命機制并組建8000人維和待命部隊;從積極推動伊朗核、南蘇丹、敘利亞、阿富汗等熱點問題政治解決,到堅持通過“雙軌思路”妥善處理南海問題……把中國人民的利益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結合起來,把中國夢同世界夢連結起來,展現出中國將自身發(fā)展與世界共同發(fā)展相統(tǒng)一的天下情懷和大國擔當。
“進入新時期,國際形勢和中國自身發(fā)展將中國外交再一次推向新的歷史起點。”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蘇格認為,在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戰(zhàn)略思想指引下,中國以深邃的全球視野、堅定的戰(zhàn)略定力、周密的謀篇布局、務實的方針政策推動外交工作,通過實際行動闡釋了中國作為“世界和平的維護者、共同發(fā)展的促進者、國際合作的推動者”的深刻內涵。
“在西方大國認為經濟增長乏力制約了自己的行動能力的時刻,中國開始承擔更多全球責任,這意味著新資源的注入,從而讓前景變得更加樂觀。”美國蘭德公司國際防務高級分析員希思說。
“中國在處理與外部世界的關系方面,正朝著大力參與、主動發(fā)聲、積極引導的方向轉變,中國正以越來越大的步伐走近國際舞臺中央。”王逸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