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唐小明 文/圖
11月14日,星期二,多云轉(zhuǎn)陰,大山深處更顯冷清。在漢陰縣漢陽鎮(zhèn)渭溪小學的六年級教室,年過五旬的余其順正在給班上的5個學生上語文課。學生雖少,但絲毫不影響余老師的激情,領(lǐng)學誦讀字正腔圓,分析闡釋鞭辟入里,俯身輔導不厭其煩……
余其順和他的學生們
余其順是一名土生土長的漢陽人,從1989年參加工作至今已有34個年頭。34年來,余其順的足跡遍布漢陽鎮(zhèn)的8所山區(qū)學校,從始至終都在教學一線,把最美的人生記憶散落在一間間教室里、一塊塊黑板上、一本本教案中。
用良心教書,職業(yè)就是信仰
農(nóng)村出身的余其順,也曾憧憬走出大山、奔向城市,但受家庭環(huán)境影響,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他在目睹了許多家庭因子女輟學而走向窮困后,深刻意識到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更是讓大山的孩子走出大山的通道。于是在18歲那年,剛出社會的余其順裝著一肚子“墨水”,又回到了那個生于斯長于斯的地方,一頭扎進全縣最遠的雙坪九年制學校。
從踏上講臺那天起,就注定了余其順與教書有緣。從教至今,他長期承擔小學語文教學任務(wù)。在他看來,語文是一門為學生滋潤心靈、啟迪智慧、播種夢想的學科,激發(fā)學生興趣格外重要。多年來,余其順把“激趣”作為語文教學的突破口,通過“習作打榜”“作文PK”等招數(shù),逐步消除學生畏懼寫作的情緒,潛移默化提升著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他的潛心教研,亦實現(xiàn)了學生與自身的雙重提升,其所帶的多屆學生語文成績名列全鎮(zhèn)乃至全縣前列,其本人撰寫的《篾匠父親》《重教支書》《愛心的三個鏡頭》等20多篇教學隨筆在省市媒體發(fā)表。
教書熱情與日俱增,職業(yè)熱愛歷久彌新。余其順從工作首站到后來的幾度調(diào)動,在山與山之間來回穿梭。在這之中,余其順也有過轉(zhuǎn)行到行政單位的機會,但在面臨二次職業(yè)選擇的關(guān)頭,他最終選擇了堅定一個信念:上好每一堂課,教好每一本書。“作為一個老教師,余老師真的是用良心在教書,我們共事多年,他在教學上、品行上都是嚴格要求自己。”渭溪小學教師李建國如是說。
用仁愛育人,把學生視為子女
任教至今,余其順走過的8所學校均系鄉(xiāng)村學校,所帶的一批又一批學生絕大多數(shù)都來自農(nóng)村家庭,其中留守兒童、單親家庭、父母離異等特殊群體占有相當比重。對于農(nóng)村長大的余其順而言,他深知對這些學生不僅要教授知識,還要給予心理關(guān)愛,唯有把仁愛之心融入教育教學,才能給學生以情感共鳴、精神鼓舞和價值塑造。
“曾經(jīng)有個學生為表達感謝,他透過窗戶悄悄地給我遞進一封信。還有個學生他總是跟著我走,我調(diào)動到哪他轉(zhuǎn)學到哪。有一次我和學生一起搭橋渡河,一不小心掉進河溝,我站在河里凝望著學生不愿離去但又無可奈何的樣子……”回憶起那些以愛鑄魂的瞬間,余其順意猶未盡、很是動容。他認為,每個學生就像一朵花,只要在仁愛的浸潤下,就有千姿百態(tài)和芬芳各異,對學生應(yīng)該多元評價而非唯分數(shù)論成敗,因為學生不是掙分的機器。
在余其順的行為示范下,特別是他秉持“小學只是起點,成就要看多年后”的包容心態(tài),以不影響學生未來發(fā)展為出發(fā)點,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與選擇,其所帶出的學生多數(shù)都能在進入社會后找到歸屬、有所建樹。
用責任奉獻,以校為家寫春秋
甘為人梯的34年,也是余其順舍小家、顧大家的34年。他的家庭在早些年已遷至安康市區(qū),妻子姜國榮一人在家操持家務(wù),兒子余磊在漢濱區(qū)第二人民醫(yī)院工作。這些年,余其順都是住校多、在家少,常年往返于安康市區(qū)和漢陰山區(qū),大把的精力都傾注在了學校里。
特別是2007年8月至2009年9月,在山區(qū)學校師資匱乏的大背景下,余其順臨危受命,在漢陽鎮(zhèn)位置偏遠、條件艱苦、情況復雜的健康小學擔任校長。履新后,余其順以身作則,團結(jié)帶領(lǐng)全校師生抓教學、優(yōu)德育、重管理。很快,健康小學就在全鎮(zhèn)村級完全小學中嶄露頭角。
2008年,健康小學校舍受“5.12”汶川地震影響形成危房,所有師生搬進了由彩鋼瓦搭建而成的臨時校舍?紤]到師生安全問題和學校長足發(fā)展,作為校長的余其順立即著手新建校舍。為了讓師生能在下個學期順利搬入新校舍,2008年的整個暑假,他都奔忙在新建校舍的工地上,與工人一道搶進度、趕工期、運材料,時常通宵勞作,或是夜不能寐。
那個暑假,余其順用休息時間換來了新校舍如期投用。他以校為家當工人,進而錯過了期待已久的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和多場賽事直播。那一年,他回味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輯成《2008,我們一起走過》,并被刊載至2009年元旦出版的《安康日報》。
從一顆良心到兩鬢斑白,從一腔熱忱到三尺講臺。34年扎根山區(qū),一支粉筆寫就一頁頁園丁序章,只因從教初心永遠熾熱。34年,余其順就在那里,就在平凡的崗位上,用平凡的堅守,為大山學子燃起了一把信念之火、照亮了一段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