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wǎng)(通訊員 陳延安) 若不是親身見聞,真不敢相信,這毫不起眼的山旮旯里的兩分菜地,年產(chǎn)值超過12萬元,純收入達10萬元!
春節(jié)里,筆者見到了它的主人——嵐皋縣藺河鎮(zhèn)蔣家關(guān)村村民王富國。見到他時,他正在忙著翻另一塊地。旁邊,便是他兩分地的白芨種植大棚,竹塊做拱,塑料為膜。
“哇,長得歡實嘛!”王富國揭開棚角,筆者第一次見到白芨,青株翠葉,活像小時的絲茅草和幼時的玉米苗。王富國蓋好棚角介紹道,白芨是名中藥,有收斂止血、消腫生肌功能,自己種的這些白芨,都是在山上挖的。
“那這么說來,這些都是野生的啰?”“是的。從2013年就有商販上門收白芨,大伙兒就去山上挖,然后賣給販子,六七十塊錢一斤。”
“都能賣多少錢?”“有賣幾百的,有賣幾千的,還有賣上萬的。”
“你呢?”“我沒賣,挖回來之后都種到地里了!”
“為啥不賣?”“賣了就沒有了,如果都在山上去挖,挖光了也就沒有了,這么高的價,把它種到,年年都有,管幾好?”王富國說到這里,筆者突然想到了小學課文《小白兔和小灰兔》,小白兔說,只有自己種,才有吃不完的菜,看來,眼前的情景是,只有自己種,才有賣不完的白芨。
“這大棚里種了多少?”“三四百斤。”
“都是從山上挖回來的?”“都是的。”
“要是當時賣的話,能賣多少錢?”“三萬來塊。”
“種下去多久了?”“兩年了。”
“你算過沒,花了多少本?”“除了種子,就是勞力,包括挖種子,兩年應(yīng)該有100來個活兒,另外就是買塑料紙和竹子的錢。”
“這些都加起來,大概是多少?”“四萬多吧。”
“現(xiàn)在要是挖的話,能值多少錢?”“大概二十四五萬塊。”王富國給筆者算了一盤賬,現(xiàn)在能挖1000斤白芨,按70元一斤,就是7萬元,還能賣5萬株白芨苗,3.5元一株,就能賣17.5萬元,兩者加起來,就是24.5萬元。
“這么說來,純利潤有20萬,一年劃10萬?”
“呵呵,這么一算,是的。”
筆者找來卷尺和王富國一起,丈量了一下這塊大棚地,長12米,寬11.3米,136平方米,剛好兩分地。
“兩年之前,這地里種的啥?”“種的菜,主要是白菜。”
王富國說,要是算經(jīng)濟賬,種白菜和種白芨,簡直是比不得。他說,白菜就算兩塊錢一斤,就算一年產(chǎn)500斤,也才值1000塊錢,現(xiàn)在是10萬塊,效益翻了100倍。
好個“兩分菜地”種出了“十萬大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