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陳延安 杜宗慧
從嵐皋縣城出發(fā)驅(qū)車不過10分鐘,便到了嵐皋縣城關(guān)鎮(zhèn)水田村。水田村有7個村民小組430戶1279人,有耕地面積960畝。近年來,這個人均耕地不足1畝的村,不僅將所有的耕地一點不落種上了糧食,而且不斷優(yōu)化作物種類,加大技術(shù)支撐力度,延伸產(chǎn)業(yè)發(fā)展鏈條,帶動群眾增收。
8月29日,水田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唐大明介紹,村里今年一共種了800畝油菜,下余160畝全種植的早玉米和土豆。油菜收割后,又種上了玉米、大豆,人、地都不閑。
“我們算了一筆賬,平均每畝油菜可以收500斤油菜籽,每一斤油菜籽可以榨三分之一斤菜籽油,按15元一斤的價格計算,一畝下來就是2500元的收入,相比玉米一畝800斤干玉米粒,1.5元一斤的價格,收入翻了番。”唐大明說:“這還不算活兒賬,平均種一畝玉米比種一畝油菜要多3個活。”
為防止油菜出現(xiàn)大面積倒伏,水田村在油菜抽薹開花期前就組織村民搭架,將3至4株油菜綁在一起,牽縛在架上。
玉米、土豆、大豆、蔬菜也得種。“吃起來方便,也放心。”今年79歲的水田村5組村民年友蘭,每年都要種四五畝玉米、土豆,一兩畝油菜,收割后秸稈還田,成為下一季作物的底肥,“所以種的東西吃起來都很香甜。”
如今在水田村,也在更多的村,人們不再是只看產(chǎn)量甚至收入,更盯著生態(tài)、品質(zhì)和健康。“吃得健康,身體才能健康,這比多掙點錢,更重要。”村民李德滿告訴筆者。
李德滿今年58歲,家住水田村3組,一家5口人,兒子、兒媳、孫子一直在縣城上班和上學,家里就他和老伴。
“我家是老油坊,解放前就是榨油的,你看門前那個碾子,就是當年碾油用的。”李德滿告訴筆者,今年他已經(jīng)榨了10萬斤菜籽,加工費每斤三毛五,他掙了2萬多元。
村里還有兩家榨油坊,榨油量也都與李德滿不相上下。
“好賣得很,都是提前就下了訂單的。”今年70歲的3組村民陳星美說,自己種了3畝油菜,榨了500斤油,賣了400斤共6000元,都是讓縣城里的人來一車就拉走了的。“油餅可是個好東西,作為追肥,與玉米、油菜、土豆秸稈還田后的底肥一配合,那真是種啥長啥,美得很。”陳星美說。
油菜也是個“好看經(jīng)濟”。水田村就是這樣,每到二三月份,油菜花就開得旺盛,加上蝶舞蜂飛,桃紅柳綠,成為一幅美不勝收的風景,吸引人們競相前來賞春打卡。
村民屈天兵抓住了這個商機,在自己家里開了一家農(nóng)家樂:“本著薄利多銷,每月能有三四千元的純收入。”
唐大明給筆者算了一筆賬,全村1279人,有300多人外出務(wù)工,有200多人在村境內(nèi)六七個廠干活,有200多名學生,其余500來人就在家種地,也就是每人都有事干。
唐大明的愿望還不止于此。他想下一步組織村里年輕婦女參加月嫂、家政等技能培訓,小伙子參加水電工、木工等技能培訓,讓每個家庭都有一位在家里也能拿到高薪的人。與此同時,他還準備從明年開始,不光種植黃花油菜,還間作上紅花、白花油菜,讓田園成景,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
“進了城后才知道,走過千山萬水才明白,實際上最美的風景是莊稼。”今年52歲的水田村村民徐英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