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的計算伏天的方法是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
據(jù)此計算,以2015年為例,2015年的入伏時間:2015年7月13日~7月23日為頭伏10天;2015年7月24日~8月4日為中伏10天;2015年8月5日~8月15日為三伏10天(末伏)。
由于近期寧陜縣受下滑淺槽槽前偏西氣流控制,云量增多;另據(jù)數(shù)值預報分析, 14日起受高原低槽東移影響我縣將迎來一次降水天氣過程。在這種空氣不是很干燥、濕熱的溫度下,人的體感并不會很難受。但是,到18日前后,隨著高溫區(qū)域向北擴展,我縣會出現(xiàn)今年入夏以來首次的高溫天氣,由于副高強盛,此輪高溫可能達到30℃以上。屆時,我縣將會出現(xiàn)濕度較大的悶熱天氣,這就是大家俗稱的‘桑拿天’。
入伏后的高溫天氣,會給城市供水、供電帶來一定壓力,提醒相關部門注意防范;同時提醒居民、尤其是敏感人群注意防暑降溫。
數(shù)伏天氣要一個多月,古人把這段時間叫“三伏”,由初伏、中伏、末伏組成。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入伏,是初伏的第一天,10天后是第四個庚日叫中伏,如果第五個庚日在立秋之前,那么中伏就需20天,俗稱兩個中伏;若在立秋之后,中伏就是10天;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叫末伏。例如:2007年初伏第一天是庚子日,時間是7月15日、中伏庚申日,7月25日、末伏庚辰日,8月14日。8月23日是末伏第十天,以后就出伏了,隨著日照時間縮短,天氣也一天比一天涼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