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李煥龍
一到周末,劉星星就把農家書屋當成第二課堂。早中晚除了幫媽媽做飯,其余時間他就泡在這里。
在石泉縣迎豐鎮(zhèn)廟梁村,返鄉(xiāng)學生基本上都是這樣渡過寒暑假與周未的。而這種習慣的養(yǎng)成,也是去年被疫情逼出來的。
去年春節(jié)期間,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干擾,所有學校不能如期開課,學生被困在家中,有的自學、有的休閑、有的煩躁胡鬧。村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有心管卻使不上力。時隔不久,網課開始,先大學生,后中學生,進而小學生。這下,不少孩子、家長著了慌:有的沒手機、沒電腦,有的信號弱、無網絡,有的不會用、不會做……一時間,有的到別人家蹭網絡,有的向別人借手機、電腦,有的跑到山梁上、爬到房頂上找信號,有的缺這少那干著急、直哭鬧……看到這些,村干部著急了,趕緊開會,研究對策。
三組組長劉安定因家庭貧困,沒有手機和電腦,正跟兒子劉星星生氣哩。聽到別人轉達的開會通知后,他緊趕慢趕也遲到了。當他來到村部,聽到會議室已經響起支書的講話聲,他不好意思進去,就躲進農家書屋看書,等待會間休息再去。他剛坐定,就聽支書叫大家討論一下如何協(xié)助學生們解決上網課這個火燒眉毛的大難題。劉安定看著這滿屋的圖書、桌椅和墻邊的電腦、投影儀,眼晴一亮,計上心來。他立即出門,把從會議室出來給鎮(zhèn)委書記回電話的村支書拉進農家書屋,左右一比劃,二人相視而笑。
從這天起,廟梁村文化活動室實行消毒、限量、分批有序開放,農家書屋成了學生們的第二課堂。
在這里,村干部成了服務員,他們定時開門、消毒,給分批而來的各學段學生登記、開機、測量體溫。電腦不夠用,調出村上的辦公電腦,拿來村組干部的家用電腦。每天早、中、晚,他們還要給學生燒開水,開空調。
在這里,來自縣上、鎮(zhèn)上的駐村扶貧工作隊員成了輔導老師。這3位年輕干部,都是大學文化程度,他們有知識、有愛心、有辦法,不僅給大中小程度不一的學生解疑釋惑,而且?guī)蛯W生們協(xié)調學校關系、教具問題,保障了網課學習的順利進行。
在這里,6名在校大學生成了文化志愿者。他們在完成各自學業(yè)的同時,一邊協(xié)助村組干部、扶貧干部當管理員、輔導員,一邊幫助農家書屋管理員整理圖書。在縣圖書館專技人員的指導下,他們用了20多天時間,對3000多冊圖書按《中圖法》分了類、編了碼、做了數據、科學排架,保證了這些閱讀資源的回溯建庫,納入全縣數字化管理系統(tǒng),實現通借通還。
疫情解除后,學生開學了,村組干部仍然保持著農家書屋的管理、服務與利用習慣。在他們的帶動下,村民們一而三、三而眾,紛紛走進農家書屋。從此,廟梁村的農家書屋活了起來。
迎豐鎮(zhèn)的領導因勢利導,推廣經驗,在疫情防控期間通過廣播會、視頻會和發(fā)微信、發(fā)抖音等方法,號召各村向廟梁村學習。因形勢逼人、群眾急需,忽如一夜春風至,全鎮(zhèn)八個村、一個社區(qū)的農家書屋,嘩啦啦地火了起來。
自此之后,農家書屋因為有用、可用、好用和需要用,真正成了各村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
放暑假了,高一學生劉星星,和其他同學一樣,每天都來農家書屋。這時的他們,不是來上網課的,而是來做作業(yè)、看書報,輪換值班做公益。
此時的廟梁村農家書屋,和全鎮(zhèn)各村農家書屋一樣,房子變大了,書刊變多了,桌椅變新了,服務變廣了。
劉星星看到:村民們來的人數在增多,他們不僅愛讀農技、科普、文學類圖書,愛看《人民日報》《陜西日報》《安康日報》等時政類報刊,而且對數字資源共享工程帶來的科技、生活、文化類講座和電影、電視劇很感興趣。
讓劉星星他們感到新奇的是:農家書屋不僅成了學生們節(jié)假日的第二課堂,而且成了村民們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