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薛亞林)巍巍巴山,悠悠漢水,孕育了和諧旬陽。在這片厚重的熱土上,那些星羅棋布于山水間的校園宛若一顆顆璀璨的明珠,格外惹人注目。近年來,它們在“千校慈善教育”項目帶動下,順勢而為,將慈善文化納入學校德育體系,體現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中,用“愛”塑造學生心靈,用“善”培養(yǎng)學生行為,給獨特的校園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內涵,一顆顆慈善的種子在春風召喚下吐芽抽枝,豐姿綽約地競相綻放在校園里。
營造氛圍,讓慈善文化在校園落地生根
在“千校慈善教育”項目實施初期,旬陽縣一些學校對慈善認識不足,開展慈善教育主動性不強。教體局與慈善協(xié)會緊密配合,多次深入學校對慈善教育工作進行指導和督促,引導學校了解慈善文化內涵,認識慈善文化進校園對推動青少年道德教育、培養(yǎng)慈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促進正確“三觀”的重要意義,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引進。2016年3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公布后,我們及時組織師生學習和了解,指導學校在實際工作中抓好貫徹落實。
為弘揚慈善文化,學校將慈善教育納入學校德育體系,利用校園網站、宣傳欄、廣播站、顯示屏等陣地加大宣傳普及力度。充分利用《慈善讀本》傳授慈善文化,傳播慈善理念。利用社區(qū)、敬老院等校外慈善教育基地,組織學生走出校園開展慈善愛心傳遞活動。利用慈善基金會、慈善協(xié)會、民間慈善團體進校園宣揚慈善理念。利用善行義舉榜,張貼師生公認的好人好事,講述自己身邊的善行義舉,激發(fā)師生內心深處崇美向善的力量,匯聚“小善”,傳導正能量,形成“人人做好人、好人做好事、好事就上榜、好人有好報”的良好氛圍。
榜樣的作用是無窮的。旬陽縣城關一中是慈善教育開展最早的學校之一,該校于2011年就成立了慈善志愿者服務隊,先后開展慈善募捐活動10多次,累計募捐救助資金11萬余元,救助在校貧困學生100多名,僅一次為該;“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郭凱文捐款就達5萬余元。我們將城關一中、城關小學等11所學校作為慈善教育進課堂暨《慈善讀本》推廣試點校,這些試點校都能因地制宜地開展形式多樣的慈善宣傳教育主題活動,探索總結了一些很好的經驗,帶動了更多學校,有力推進了慈善教育在學校深入開展。
豐富形式,讓慈善文化在校園茁壯成長
要想慈善文化真正“落戶”校園,光靠動嘴皮子是行不通的,該縣從實際出發(fā),在慈善教育形式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有益的嘗試。
將慈善文化建設與課程體驗相結合。學校把慈善教育作為中小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著力抓好思品、語文、地理、歷史、藝術等學科的課堂滲透,開設以傳授慈善文化為主的感恩教育、環(huán)保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綜合課程,根據《慈善讀本》的章節(jié)內容,利用閱讀課、班級讀書時間等組織學生開展慈善、愛心、感恩教育,開展愛心主題征文、慈善演講比賽等活動。通過改進教學形式,引導中小學生踐行真、善、美,培養(yǎng)他們從小熱愛祖國、奉獻社會、愛護集體、關愛他人的高貴品質。
將慈善文化建設與主題教育相結合。學校通過開展慈善主題班會,向學生介紹貧困家庭的生活狀況以及社會上“獻愛心”的典型事例,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關心、幫助別人的重要性及其重大意義, 鼓勵人人爭當“奉獻愛心小明星”。開展感恩教育, 引導學生“學會感恩、傳遞愛心”,主動去關心和幫助別人。
將慈善文化建設與“因校施策”相結合。各校充分結合自身實際,量身裁衣,以活動為基本的組織形式,根據參與者的興趣特點及心理情感設計孩子們喜歡的活動,讓參與者不知不覺地受到教育與啟發(fā)。根據各校文化特色,挖掘仁愛、慈善資源,讓慈善文化有計劃、有步驟地滲入到學校的教育內容之中,在學生心中播種“愛心”的種子,灌輸“仁愛”的理念,培育“向善”的心靈。
將慈善文化建設與家庭教育相結合。利用小手拉大手、家長會、學校開放日、家訪等活動向學生家長宣傳慈善文化理念,提高家長的慈善意識,號召家長積極參加慈善募捐和公益活動。
潛移默化,讓慈善文化在校園綻放美麗
于細節(jié)處培養(yǎng)。以“善行伴我成長”為主題,以“日行一善”活動為載體,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從小事做起,從身邊事做起。如:撿起一片垃圾、節(jié)約一滴水、保護一顆幼苗、主動讓座、扶老人過馬路、維護公共場所衛(wèi)生、主動做家務、為父母打洗腳水、給長輩過生日等等。通過細小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胸有善心、口有善言、眼有善景、手有善行”,讓“真、善、美”發(fā)揚光大,把“假、丑、惡”拒之身外,以此促進慈善文化入腦入心入行。
在實踐中耕耘。充分利用周末、節(jié)假日和寒暑假等課余時間,走出學校、走出家庭、走進社區(qū)、走進街道,通過開展社區(qū)服務、環(huán)境保護、扶弱幫困、敬老愛幼、陽光助殘等社會公益活動,引導和教育學生關心他人、關愛社會,學會知恩、感恩,懂得報恩、施恩,感受 “愛與責任”的魅力,培養(yǎng)學生愛的情感和品質。青少年活動中心積極發(fā)揮校外育人實踐作用,每學期定期組織志愿者到敬老院開展慰問孤寡老人活動;縣城關二小將少先隊活動陣地延伸到社區(qū),建立了下菜灣社區(qū)少先隊大隊部,組建雛鷹假日小隊,開展“扮靚社區(qū)”等系列活動,彌補了學校教育不足,極大豐富了少年兒童的校外生活,其做法得到省市領導的高度稱贊。
在幫扶中播愛。該縣在教育幫扶中凸顯“精準”二字,為留守學生建立關愛臺賬,落實“一幫一”、“一幫多”關愛機制,每所學校建起留守學生關愛工作室,廣泛開展“提高一門后進成績、培養(yǎng)一項興趣愛好、結交一個知心朋友、每月與家長通一次電話、每月一次師生談心、每學期寫一封信”為主要內容的“六個一”活動,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為離異家庭學生、心理障礙學生、特異體質學生等特殊群體建立專項檔案,因人施策,夯實幫扶措施,幫扶老師每月至少與每個學生談一次話,幫助學生正確處理學習、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問題。抓好教育扶貧各惠民政策的落實,逐年摸清全縣學生的具體情況,切實將教育扶貧政策精準落實到每一名學生身上。
“芝蘭之室久自芳”。旬陽縣慈善文化進校園活動的有效開展,為學校德育工作注入了強大動力,尤其在培養(yǎng)學生崇愛向善價值觀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慈善觀念深入人心。2016年3月,縣教體局、縣城關一中被陜西省教育廳、陜西省慈善協(xié)會授予“千校慈善教育項目先進單位和優(yōu)秀學校”。如今,旬陽縣慈善文化進校園已成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要組成部分,正在為實現慈善文化“全覆蓋”和“新成效”而孜孜以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