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行兵在地里除草
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趙華斌)“我雖然很窮,但我志不短。我雖然殘疾,但我從不氣餒。如果有人能像我這樣,做到勤勞致富,苦干實干的話,我相信幸福一定離他不遠。”金行兵說。
金行兵今年55歲,系陜西省安康市紫陽縣煥古鎮(zhèn)東河村一組人。他,13歲喪父,15歲喪母,自此他便與哥哥、嫂子相依為命。那年月,為了早日擺脫貧困,為了吃得飽、穿得暖,他們不得不利用農閑時間外出務工或勤工儉學。但是,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1976年的一天,他參加學校勤工儉學打麥子,一不小心左手被卷進了打麥機,造成左手截肢,落下終身殘疾。那一年,他13歲。
東河村原系紫陽縣城關區(qū)云峰鄉(xiāng)管轄,由于地處高山,人多地少,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曾被當地人譽為“拉屎不生蛆”的不毛之地,加之農業(yè)發(fā)展不景氣,產業(yè)發(fā)展不明顯,所以當地的村民只能看天吃飯!就連上街趕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天不亮出門,深夜才能回家,故又被成為“跟著月亮走的人。”
如今,隨著撤區(qū)并鄉(xiāng),云峰鄉(xiāng)已被撤并入紫陽縣煥古鎮(zhèn)。也就從那時開始,煥古鎮(zhèn)提出了“要想富、先修路”的首個脫貧攻堅奮斗目標。在市縣的支持下,煥古鎮(zhèn)逐步實現(xiàn)村村通公路、98%的組通了公路,戶戶相連,家家相通。
有了路就有了希望。于是,金行兵搶抓機遇,依托本地資源,大力發(fā)展優(yōu)質茶園,從原先的5畝發(fā)展至15畝。沒勞力了就換,沒錢了就借,就這樣,他一步一個腳印堅強的走到了今天。然而,就在那時,命運又給金行兵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1994年,金行兵的哥哥因病去世,留下多病的嫂子與之苦命相依。
金行兵夫婦
金行兵的嫂子叫楊世芳,是個十分地道、憨厚、勤快的女人。不幸的是,楊世芳曾與丈夫一起去河北務工時發(fā)生過車禍,雖經搶救保住了性命,但留下的后遺癥卻一直不停地折磨著她,好幾次都險喪黃泉。金行兵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為了把嫂子的病治好,他拆東家、借西家,足足借了10幾萬元錢終于把嫂子的病治好了。
“我?guī)缀蹙褪莻‘二世’人,要不是金行兵借錢救我,我早就死了好多年了。那個時候,家里真的很窮很窮,幾乎飯都吃不上,他還借那么多錢救我,不容易啊。”楊世芳說。或許正是因為金行兵的這一份真誠深深感動了楊世芳。于是,她病愈后便悄悄地向因殘一直未娶的弟弟金行兵吐露了愛意,而金行兵此時也正有此意。1995年7月,兩個命途多舛的人終于頂著壓力走到了一起。
金行兵一家人在茶園采摘茶葉
“才開始時,我們的壓力也非常大。村民們的議論、親戚的不解、朋友的揣測......幾乎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但經過一段時間后,鄉(xiāng)親們在了解了事情真相后又紛紛向我們送來了善意和祝福,同時還選舉我當上了村民小組組長。”金行兵說;楹,金行兵夫婦更加和睦,更加團結,更加勤勞。他們抱團取火,力興產業(yè),短短幾年,不僅還清了10萬余元的借款,而且還于2013年蓋起了自己的二層小洋樓。1996年,他們的兒子降生。
“我前夫有點懶惰,脾氣也不好。而金行兵,雖然只有一只手,但很持家、很勤勞,里里外外的活兒都搶著干,不讓我操心。如今,我們每年單憑茶葉產業(yè)這一項就有五六萬元收入,再也不用為吃穿發(fā)愁了,我太幸福了。”楊世芳說。
新采摘的鮮葉
說起采茶,金行兵有一肚子話想說。“以前,茶葉都是純手工采摘和制作,且品質不好,所以辛苦一年最多也就能賣幾千元。如今,產業(yè)規(guī)模化了,廠家就建在基地。我們只需按標準把鮮葉采摘下來賣過去就行了,不僅不需要自己加工,反而收入提高了幾倍。”
“春茶是一天一個價。清明節(jié)前的鮮葉最低要賣120元/斤。節(jié)后,隨著節(jié)令的變化,價格將隨之降低。按照采摘速度,快的一天能采十來斤,收入萬余元,慢的也有五六千元收入。”煥古鎮(zhèn)東河村婦聯(lián)主任王習香說。而金行兵,由于種植面積大,又遇采茶旺季,目前已聘請了7名采茶能手日夜不停的進行采摘。每年這時,金行兵外出務工的兒子也會已專程請假回家?guī)兔Α?span style="display:none">DHw安康新聞網
為了及時把鮮葉采摘到位,金行兵家通常分工明確。他負責帶領采茶工下地采摘,妻子楊世芳在家負責后勤保障,確保老公、兒子及采茶工吃的好、喝的好,沒意見。“按照風俗習慣,每個采茶工我們除日付100元工資,還要管吃管住,頓頓有酒喝才行,這表示對勞動者的尊重。”金行兵說。
據了解,為培育新型產業(yè)發(fā)展,當地有關部門還先后出臺了許多獎勵機制和政策。如茶農種茶,農業(yè)部門每畝茶苗補助1200余元獎補資金,同時還免費對其提供進行技術指導和業(yè)務培訓,讓廣大農戶真正實現(xiàn)提質增效又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