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中國影壇,《摔跤吧!爸爸》憑借親情、競技、歡樂諸元素,在贏得國人口碑的同時,也贏得了不俗的票房。體育電影原來可以這么好看,競技體育搬上大銀幕一樣富有魅力,這是人們通過《摔跤吧!爸爸》悟出的道理。由此及彼,中國是體育大國,賽場內外無數感動人的故事是豐富的中國體育電影題材庫,經過挖掘加工、搬上銀幕就是體育與文化相結合的最好示范,不久前上映的《我是馬布里》就是一部標準的體育電影。
馬布里:一個傳奇
作為96黃金一代的NBA球員,馬布里是一個時代的記憶;作為帶領北京隊四年贏得三冠的CBA隊員,馬布里是一座城市的記憶。電影《我是馬布里》以馬布里的真實情況改編,講述了他從NBA黯然離隊后來到中國,最終在CBA帶領北京首鋼拿到總冠軍的這一段經歷,重現了他經歷人生低潮到重新找回自我、成就傳奇的過程。影片由馬布里親自主演,他通過電影向每一位觀眾和年輕人傳遞了自己的人生觀,馬布里在觀眾見面會上也多次說到,他想給孩子傳遞一種信念,遇到一件自己熱愛的事情要永不放棄,永遠朝著目標前進,相信自己,并為此付出最大的努力,馬布里的演技也受到了業(yè)界和觀眾的一致好評。
《我是馬布里》:票房背后
作為一部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的片子,《我是馬布里》應該有一個不錯的票房。然而,上映十幾天,票房止步于800萬元,連千萬門檻都未能踏入,結合其宣傳、制作、發(fā)行等接近一個億的成本,該片已注定虧本!段沂邱R布里》在上映之初收獲了一眾好評,但好評卻并未引起人氣的爆棚,反而是觀影人數的斷崖式下跌。
引起這一現象的原因,首先是電影的受眾太窄,競技體育在中國之所以受歡迎,除了體育本身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也和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分不開,不管是中國女排還是國球乒乓,都不僅是幾塊金牌的勝利,而是成為民族精神的象征。國人大規(guī)模地關注體育的熱潮發(fā)生在2008年北京奧運之后,北京奧運超出了體育的感動,承載的更多的還是民族自豪感和國人的情感歸屬。電影《我是馬布里》選用一個外國球星,其實是和觀眾缺乏共鳴的,同時期又正好有《戰(zhàn)狼2》這一更能激發(fā)民族自豪感的影片,觀眾的選擇一目了然。影片上映之初的好評來自于馬布里本人或北京首鋼隊的鐵粉,但是這樣的人數又有多少,因此排片量少不難理解。其次是劇本問題,體育電影最后的落腳點仍然在電影,而電影的核心在于劇本,競技場上從來不缺故事,缺的是講故事的人以及故事怎么呈現。體育電影大多勵志又感人,表達拼搏到底的決心和勇氣,那么故事情節(jié)一定要有沖突,要能打動觀眾,而在《我是馬布里》中,網友評價道:“電視電影的質感,流水賬的敘事,勵志題材卻燃不起來,有矛盾沖突但沒有深度,很多東西都是靠用嘴說來表達的,非常平淡。”可見,劇本是一大硬傷,導演對籃球的理解,演員對人物的理解都能左右影片的質量。本片還好是馬布里親自主演,在人物塑造上可以說是本色出演,但是其他的體育電影在選人上到底有多大把握,演員又肯為之付出多少呢?
體育電影:期待經典
中國不是拍不出讓觀眾滿意的體育電影。上世紀50年代,謝晉導演的《女籃5號》曾引起過狂熱的觀影熱潮,之后的《冰上姐妹》、《女跳水隊員》等影片,也成為觀眾心目中的經典。但是現在在大電影的環(huán)境中,觀眾的審美在不斷提高,對電影的要求也越來越多,想要只依靠原型的個人魅力就火爆大銀幕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好的電影需要的是多方的磨合,李娜的傳記電影從她退役就已提上日程,一直到現在也沒有拍攝,導演陳可辛說是因為劇本一直在討論,希望打磨到多方都滿意的劇本。而現在《我是馬布里》上映遇冷,《李娜》還能有多少信心也恐怕是未知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