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倆是不是有點瘦?”當中國隊組合李純鍵/王思棟走進混合區(qū),迎面就是這么一個問題。絕非記者們“八卦”,放眼冬奧會男子雙人雪車賽場,到處是膀大腰圓的外國運動員,中國隊小伙雖然高挑健美,但“噸位”明顯差了不少。
“我倆體重太輕了,平均100公斤還差不多。”王思棟有些苦惱,由于體重不足,他們的雪車比其他對手足足重了30公斤,從推車出發(fā)就存在劣勢。怎么才能惡補短板?小伙子答得實在:“回去多吃多練唄!”
雪車是一項古老而經典的運動。早在1883年,英國人就把平底雪橇裝上橇板,舉行公開比賽,后來雙人座、四人座的有舵雪橇相繼問世。1924年法國夏蒙尼冬奧會上,瑞士人拿到第一枚雪車金牌。不過在中國,對雪車運動連“外行看熱鬧”都談不上,從名稱、器材到規(guī)則,幾乎全是“冷知識”。
“兩人跑著先后跳上車,嗖一下從冰軌上飛過,有點像游樂場里的叢林鼠!甭詭д{侃的觀感,折射出不了解而帶來的困惑。中國雪車隊領隊胡潔說,在德國第一次上賽道時,無論男、女隊員,試練后都哭了,因為太恐懼。畢竟,追求速度快感的雪車運動在中國長期是空白。如今李純鍵等運動員勇敢邁出第一步,曾經陌生的“冰上F1”終于走近了。
快,是雪車項目的魅力,也不可避免帶來風險。平昌冬奧會男子雙人雪車比賽時,德國隊組合發(fā)生了側翻,引得現場一片驚呼。但中國隊組合給大家吃了顆定心丸——“如果你真從事這個項目,掌握了技巧,雪車并沒有傳說中的危險,更多是體驗激情與挑戰(zhàn)性。”看來,積極參與才是打破“刻板成見”的鑰匙。
其實,冬奧會每舉辦一次,國人對冬季項目就多了解一點。比如曾被戲稱為“擦地板”的冰壺運動,隨著近些年中國隊選手“擦”進冬奧舞臺,越來越多的人看出了門道和樂趣。透過冬奧會這扇窗,冷門項目得到關注,哪怕僅僅是從“看不懂”到“愿意看”,都是推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潛在動力。
“聽說奪得鋼架雪車冠軍的韓國隊選手尹誠彬為了增重,每天要吃8頓飯!彪x開時聽到記者這句話,李純鍵、王思棟笑著點頭:“沒錯,吃飯也是我們的訓練項目!”
《 人民日報 》( 2018年02月23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