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立剛
魚泉河源于化龍山北端鎮(zhèn)坪一側(cè),它有一條大的支流石碑河,在鍋廠匯合后,向東流入洪石河。
魚泉河因水而美,魚多盛名。彎曲的河流順勢而下,沒有急流險灘,縱有石頭遮擋,也是不溫不燥,清清淺淺地歡快流淌。不因久澇而渾濁暴漲,也不因干旱而清瘦消淺,一年四季,清可照人。小孩熱了,咕溜一聲扎進河里,溫溫的水很是愜意,長時間泡在里面,大人也懶得過問,也不擔(dān)心受涼感冒。河中蟲蝦穿梭,蛙聲幾鳴,可謂魚的樂園。魚泉河的魚很有特色,全身鱗多且呈銅錢狀有序分布,當(dāng)?shù)厝朔Q之為“錢魚”,學(xué)名多鱗鏟頜魚。這魚,吃著鮮嫩,聞著清香,山里人不僅特別愛吃,還經(jīng)常向外人炫耀。
魚泉河曾有三處魚穴。每逢四月出泉時,一梭一梭的魚從魚穴里傾巢而出,滿河里黑壓壓一片,或跳躍,或互啄,或覓食,悠然自得,人來了也不躲閃。直到八月天氣發(fā)涼,一條條黃褐色滿膘的魚,才游回洞穴越冬。
生活在這里,吃魚就是家常便飯,只要在天變雨來之時把竹箋放到河里,外面用木棍抵住,兩邊用石頭攔成八字形,人在外面攆,魚就鉆了進去,大人用撮箕撈,小孩用背簍往家里背,滿河里的人忙得不亦樂乎。弄來的魚,一時吃不完的就抹上鹽曬干。
魚泉河不僅魚肥水美,還是舊時的交通要道,是古鹽道的必經(jīng)之地。清末年間,這里土地肥沃,作物豐收,沿河兩岸及周圍山上住滿人家,高峰時達幾百余戶。開有鍋廠和紙廠,還有兩所私塾和一座廟宇。鍋廠和紙廠生意紅火,常有洪石河、斐河、八道河、嵐河一帶居民往來集散,經(jīng)久不衰;私塾書聲瑯瑯,彌漫著古香古色的文化氣息;廟宇香火旺盛,輕煙裊繞,熱鬧非凡。直到上世紀(jì)三四十年代,戰(zhàn)爭和自然災(zāi)害頻發(fā),人們食不果腹,饑餓難忍,山上的人戶方才漸漸搬離,人口逐漸稀少。
上世紀(jì)七十年代,三處魚穴也先后毀滅。長灘河壩的魚穴,在“農(nóng)業(yè)學(xué)大寨”的熱潮中,改河造地時填埋了。當(dāng)時腐爛的魚,腥臭撲鼻,一年多后,還能隱約聞到。奔壩坪的魚穴,也被農(nóng)民種地時拋摔的石頭雜塊填滿,不再有魚出沒。綠茵潭的魚穴,被洪水幾經(jīng)沖刷,銷聲匿跡。
此后,河里的魚數(shù)量驟減,后來越來越少,現(xiàn)在很難覓到,只有那美麗的名字留給人無限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