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付平
除夕之夜,農(nóng)歷狗年的鐘聲快要敲響時,我和妻子像往年一樣,跟著中央電視臺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一起倒計時:10,9,8,7,6……當零點鐘聲響起,伴著電視機里的萬眾歡呼,我們相互擊掌,為剛剛許下的愿望加油、鼓勁。此時孩子老人早已安睡,窗外闃寂無聲。短暫的安靜之后,似乎又從遙遠的地方,傳來隱隱的煙花爆竹之聲,若有若無的聲音與我老家鄉(xiāng)下火光沖天,煙花鞭炮齊鳴的璀璨場面形成強烈的反差。
來到浙江寧波,一轉(zhuǎn)眼十幾年過去了。從剛開始的漂泊流浪,到后來的落地生根,一年又一年,已然把他鄉(xiāng)過成了故鄉(xiāng)。過年是中國人的頭等大事,不分南北,無問東西,只在具體的習(xí)俗中有所區(qū)別而已。這些年的大部分年份我都在寧波過年。在寧波待得久了,慢慢地,也就潛移默化,入鄉(xiāng)隨俗,從一個喜歡吃面食的人,也漸漸習(xí)慣了這里的海鮮,也慢慢習(xí)慣了在他鄉(xiāng)過年。
過年,當然是吃字當頭,頭一件事就是腌咸蟹,曬鰻鲞。買來膏紅肉肥的白蟹或梭子蟹,在螃蟹活力最佳的時候放進冰箱速凍,這樣做出的紅膏熗蟹不僅肉質(zhì)不散,鮮味也能完全被鎖住。制作時用花椒、鹽、味精、糖、酒、胡椒粉、蔥、姜為佐料熬制成熗料。再把處理干凈的蟹一分為四,浸入放涼后的熗料里,一天后即可食用。而鰻鲞則是另一道寧波人情有獨鐘的食材,民間有“新風鰻鲞味勝雞”的說法,足見這道菜的魅力。曬鰻鲞,也自然成為寧波人備年貨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買來新鮮的鰻魚,剖腹后順著脊椎骨用刀劃開,剖成一指左右厚度的肉片,抹上鹽,掛起來風干,吃的時候切成小段,放點料酒生姜蔥段之類的調(diào)料上鍋蒸蒸即可食用,做法簡單,味道鮮美。其他的像年糕、大黃魚、小黃魚、蟶子、各種螺、貝等,也是寧波人過年時餐桌上的常備之物。
還有一個和吃相關(guān)的年俗是“謝年羹飯”。“謝年”是表示寧波人對大自然的感恩,對祖先的告慰,也是對來年吉祥如意的祈盼。“羹飯”就是菜肴的意思。傳統(tǒng)的講究須有豬頭、鰱魚、公雞、蟶子、年糕五樣祭品,這五樣祭品里各有寓意,謝年時香爐燭臺酒杯筷子都要一一備齊,需要有虔誠的儀式。
到了除夕這天,年夜飯自然是最隆重的,飯桌上自然少不了魚、蝦、紅膏熗蟹、鰻鲞、整雞之類的菜肴,各種豐盛不必細說。這一天,在外地的兒女們再遠也會趕回家中團聚,如果實在不能回家,吃年夜飯時也要空出一個座位,放齊碗筷。喜歡喝酒的人,糯米酒、黃酒都要喝起來,年夜飯一直吃到七八點鐘,剛好接上看春節(jié)晚會。過了凌晨十二點,有些信佛的人會趕到廟里去燒香、拜菩薩,希望來年諸事順利心想事成。也有人選擇守歲,在舊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到來。
正月初一,吃湯團,也就是湯圓,也是取在新的一年里,團團圓圓、和和美美之意。而在北方,大部分地方都是要吃餃子的。還有一個重要的習(xí)俗“開門炮”,但如今寧波城區(qū)早已禁放煙花爆竹,正月初一開門炮這一年俗,也就此結(jié)束,只在城郊或鄉(xiāng)下,這種風俗還依然延續(xù)著。住在城里的人,能感受到的這種喜慶的氛圍就少了許多。不過取而代之的是街道、商鋪懸掛的紅燈籠、紅條幅,還有“恭喜發(fā)財”的喜慶音樂。正月里,除了走親戚拜年,也可選擇逛商場、看電影、賞梅花或者到附近的景點轉(zhuǎn)轉(zhuǎn)。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外旅游過節(jié)的人也越來越多,春節(jié)的活動也呈現(xiàn)出多樣化。到了正月初五,就該接財神了,時間一般是在初五凌晨零點剛過的時候,在家里擺放香案,用菜肴水果作為祭品,焚香磕頭,預(yù)示來年財運滾滾。
另外,逛廟會、聽甬劇,都是寧波過年的味道。逛廟會,是節(jié)味最濃的消遣,寧波的南塘老街、城隍廟、鼓樓都是熱鬧的好去處;而甬劇是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更是寧波人的驕傲,過年期間,一些劇場節(jié)日不休,為劇迷們奉上精彩的節(jié)目。在鄉(xiāng)下,許多村落春節(jié)期間也會舉辦各類農(nóng)俗風情嘉年華、花車巡游、舞龍舞獅、馬燈表演、年味市集等等。
就這樣,從臘月二十三開始到除夕,再到元宵節(jié),這年才算過完。祝福著,經(jīng)歷著,擁有著。有回憶,有傳承,也有新生。過年,連接著去歲和新年,也連接著變化中的中國,那些城市與鄉(xiāng)村,少年和老者,在時光中交替,像一段段流水,流淌在歷史的長河中。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他鄉(xiāng)也會成為我們下一代的故鄉(xiāng),那些失去的年俗只能當作故事講給后人聽。而彼時我們居住的他鄉(xiāng),也會在不斷的融合變化中,衍生出新的習(xí)俗,成為我們后輩津津樂道的老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