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全軍
我的童年是在一個深山村里度過的。那個村叫什么,那個村里山和溝叫什么,至今我也叫不出名稱。記憶里,除了門前那棵碗口粗卻不見結(jié)果的梨樹和一片密密叢叢的茨竹朳,便是在雪天里大搖大擺旁若無人從院壩遛過的大灰狼,還有一群哇哇怪叫的烏鴉和專叼雞子的毛狗。
我那時已滿6歲,除了知曉溫飽,其它什么都不知曉,只曉得吃完飯約著院子里的小伙伴滿院壩嬉鬧,有時也跟著領(lǐng)頭“大哥”往屋后的山坡上玩耍。每次從山坡上回來,婆婆便不由分說抄起那根專門對付我的竹刷條子,狠命地抽我的腿,邊抽便厲聲問:“哪個叫你往坡上去玩的?以后還敢不敢去?以后再去叫狼叼了你!”我不知道到底錯在哪里,只知道竹刷條子抽在腿上鉆心地痛,只知道一個勁地求饒,哭聲傳得滿院。緊接著,院里其他的伙伴也跟著我受牽連,責打聲和哭喊聲響成一片。我家原本是城里人,因為家庭出身不好被下放到了農(nóng)村,父母在城里工作,只有婆婆帶著我去了山村,生活境遇可想而知。院子里住著五戶人家,都是正宗的貧農(nóng),但也和睦相處,沒有把我家當外人看待。潛意識里,他們是山,我們是水,山是移動不了,水卻是要流走的。他們認為我家遲早是要搬走的,所以他們不想跟我家有啥瓜扯,尤其是小孩子在一起更容易惹是生非。但小孩子不管那么多,我們照舊在一起伙著玩,時間一長,大人們也就不管了。在那困難的年月,大人們?yōu)榫S持最基本的生計愁苦勞累,哪還顧得小孩子的事情。小孩子的事情都是由著小孩子的性子來的,自然而天性,按俗話說,就是聽天由命了。不像如今的孩子,個個都是寶貝。
我的婆婆擔心我成天野跑,總有那么一天會被狼吃掉,便要送我到學校去上學,說要請老師給我“穿牛鼻子”。小牛還沒長大的時候,就要在鼻子上穿一根溜光的小木棍或者是鐵環(huán),一生就得讓人牽著鼻子走,小孩子到了學齡就得啟發(fā)蒙昧,解除束縛。人之初接受的第一堂家庭教育竟然是跟牛差不多,難怪生出許多犟牛來。一想到院里那頭穿了鼻子的黃牛被大人喝東吆西埋頭犁地的慘勁,我便哇的一聲哭了。婆婆把我擁入懷里,哄著說:“不到學校識字學文化,長大了就是個呱噠人。”我一聽就笑了。我不想當呱噠人。我們院子里就有個呱噠人,一天到晚就知道傻笑。第二天,我穿著一身換洗的干凈衣服,樂呵呵地跟著婆婆去學校。學校就在對面坡上,拐一個灣就到了。學校其實就是一間土屋,土屋背后是一片樹林,前面是一塊平地,平底下面是梯田。在我的記憶里,梯田里從來都沒長出稻谷,我一直天真的以為,我們一年四季都吃不上一頓大米飯,全都是梯田不長稻谷造成的,所以我們這群學生經(jīng)常會把石塊往田里扔。緊挨著土屋墻邊有一棵核桃樹,光禿禿的,要死不活的,婆婆把我領(lǐng)到樹下,指著樹枝上吊著的半截鋤頭說:“這是鈴子,以后聽到老師敲鈴子就快進教室。”鋤頭雖然只有半截,敲出的聲音卻很響亮,一條灣都能聽見。只要一聽見鈴聲一聲比一聲急促響起,學生便一窩蜂涌進教室,樹上的麻雀便四處亂飛。盡管現(xiàn)在的學校都已使用電鈴,但那種敲擊鋤頭的聲音至今還在我耳邊回響。教室原是生產(chǎn)隊的保管室,裂了縫的頭墻上開了一扇破窗,陰暗暗的,所以只有等到九點以后才能開課。課桌凳全是用一尺來寬的木板連成排,教室里唯一惹眼的是一架靠在后面墻角的破風車。老師只有一個,原是生產(chǎn)隊會計,姓楊,40來歲,滿臉麻子。他扳開我的嘴像是看牲口似的看了我的牙,遙遙頭說:“太小了”。婆婆便苦苦央求,并叫我磕頭。楊老師才勉強答應,又問了我名字,沉思了一會兒,對我婆說,我屬馬,馬最忌諱車,名字里帶“軍”字怕要終生受累,要給我改名。我當即就嚷著要走。楊老師就連聲說:“好犟好犟”。婆婆忙沉下臉說:“不聽老師的話,頗打!”
我上學了。不再是野孩子,而是學生。那時還沒有學前教育,我一入學便是正兒八經(jīng)的一年級。每逢院子里大人逗我問:“你上幾年級了?”我便一昂頭硬錚錚地回答:“一年級!”到了冬天,婆婆怕我在學校受凍,找了一個鐵皮罐頭盒,打上幾個眼,套一個手提環(huán),便是我的火爐了。每天早上吃罷飯,婆便生燃爐子,往書包里塞些干柴,還再三叮囑我在路上要便走便舞,說是怕火熄了。我知道這不是婆婆的本意,而是狼怕火,手里揮舞著火爐便可唬住狼,只是婆怕我膽怯沒明說。班上只有十來個學生,一、二兩個年級,全都帶著爐子,上課時,滿屋塵煙,楊老師也不見怪,還不時走下講臺,暖暖手。那時只有老師才有一本書,講課也不講普通話,上課時先將課文內(nèi)容寫在黑板上,待學生抄寫完畢,才扯起嗓子吟唱,反復的吟唱,直到會背誦為止,直到老師問:“唱會了沒有?”同學們齊聲回答:“唱會了”。然后笑嘻嘻的開始給二年級學生上課。就這樣一學期下來,我連一個生字都不會寫,卻能瞇起眼睛口懸若河背誦許多課文,還有一首《我愛北京天安門》的歌兒。下學期還沒到來的時候,我和婆婆又遷回了縣城。離開那天早上,我哭鬧著不走,嚷著要繼續(xù)上學,因為我下學期就是二年級的學生了,一走,我就上不成學了。院子里送行的大人小孩都笑了,我卻哭得更兇了。婆婆哄著我說:“到了城里,你還是上學,還是上二年級。”我才依依不舍地跟著婆婆走了。
近50年過去了,當年的懵懂童生的我如今已進入知天命年歲,喧囂散去心歸一,半百人生新活力,正站在人生這條拋物線的頂點上,歲月把美麗的花朵和豐碩的果實揉進生命的脈絡里,滋養(yǎng)豐富著質(zhì)樸本真的實現(xiàn)人生內(nèi)涵。我的兒子經(jīng)過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已走向工作崗位。他沒有體驗過像他父親那樣一段耐人尋味的發(fā)蒙歲月,他的生活充滿陽光,他就讀過的學校如花園般的美麗,接受了國家正規(guī)良好的教育,由智慧生起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完善自己,服務社會。我的家鄉(xiāng)陜南紫陽通過了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國家評估驗收,縮小了教育差距,體現(xiàn)了教育公平,城鄉(xiāng)學生不但“有學上”,而且逐步實現(xiàn)了“上好學”的愿望。歲月如歌,流轉(zhuǎn)經(jīng)年,高歌奮進新時代,一顆熱血澎湃的心將我的發(fā)蒙歲月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