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強
我這里所說的秦嶺脊線,是公路人稱謂的“秦嶺210國道”,旅游上稱謂的“秦巴一號風景道”。我之所以這樣稱謂,是因為它穿越了秦嶺高聳云端的道道山脊,也像人的脊椎一樣,支撐著秦巴山區(qū)繁衍興盛的機體,特別是在路旅融合發(fā)展格局中,成為人們越來越津津樂道的一條風景線。
我原以為,隨著西康鐵路、西康高速等專線的開通,它會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黯然落幕,但山還是那座山,路早已不是那條路。它已經(jīng)在交通大動脈升級換代的基礎上搖身一變,成了一條穿越秦嶺公園,延伸至安康旅游的大動脈了。
我上大學的第一次遠行,就是沿這條脊線乘坐公共汽車一路奔波到西安的。從那時起,我無數(shù)次穿越這條公路,一路八個小時的顛簸搖晃和車輛的驚險穿梭,時而被拋上云端,時而被跌入谷底,加之不時有路面破損,還有冬季冰雪路滑造成大量行車的東倒西歪,由此,我對它的記憶一直定格在對交通的不可替代和安全的無比擔心上。至于沿線四季的風光和景點,被翻江倒海的五臟六腑折騰得異常模糊,甚至沒有一點記憶。既就是在風景如畫的休息區(qū)臨時休息,我頭疼腦漲地下車可以做的,不是欣賞美景,而是一陣子的嘔吐。這樣,我對秦嶺脊線一直懷有一種愛恨情仇的復雜心態(tài),而且是恨大于愛,仇大于情。
后來,我和秦巴山區(qū)的子民乘著西部大開發(fā)的東風,舒舒服服地坐上了西康鐵路的對開列車,將八小時縮短為四小時,再后來,我們又舒舒服服地坐了上西康高速客車,將四小時縮短為兩小時,這不,馬上西康高鐵就要開通了,可將兩小時縮短為一小時,至于遠行出差,坐富強機場的飛機,瞬間就可以暢行天下了。就這樣,我們不再關注秦嶺脊線了,甚至還想與它做徹底的告別。
然而,在我開始淡忘秦嶺脊線的時候,總有人提及它的存在,贊美它的舊貌新顏。于是,在近三五年里,我作為一個山里人,便有意識地岔著春夏秋冬的不同季節(jié),裝出一副大城市人游鄉(xiāng)村的樣子,開始重走秦嶺脊線。
四年前的春季,我第一次驅(qū)車進入這條脊線,就完全顛覆了我的固有想象。沿途少了大貨車和大客車的喧囂,每一處的景點沿途上,停滿了花花綠綠的“甲殼蟲”小車,游人頭頂藍天白云、腳踩青山綠水拍照留念,好一派自駕游的瀟灑和愜意。
沿線比比皆是的景點,在游人簇擁的刺激下,我開始不自覺地停留,從而喚醒了我對這些景點沉睡的記憶。那些傳說中的喂子坪、流水潺潺的九龍?zhí)丁⒈诹⑶ж鸬氖蜿P、色彩斑斕的雞窩子、南北分界的分水嶺、云霧繚繞的黃花嶺、曠野遼闊的平河梁、通達四海的廣貨街、風景如畫的悠然山等自然和人文景觀,在我駐足之際,便心生敬畏,感慨萬千,在美景包圍中,吸納日月之精華,吞吐山水之靈氣,完全沒有旅途的勞頓和萎靡,只有賞景的舒坦和興奮。
當我重新站在秦嶺脊線穿越的秦嶺分水嶺時,就充分感受到了秦嶺是一座最偉大的山,也是一座最中國的山。它“提攜著黃河長江,統(tǒng)領了北方南方。”一座秦嶺山,半部中國史。我在這里才讀懂秦嶺的豐富內(nèi)涵:這座橫亙于中國中部素有“中華龍脈”之稱的秦嶺,孕育了極其豐富的動植物資源。
如果你帶著愛心和善心,從秦嶺脊線的兩側走到秦嶺的深處,就可以近距離地與秦嶺的特有物種,如秦嶺金絲猴、秦嶺羚牛、朱鹮、林麝、大熊貓以及瀕危物種中華虎鳳蝶、金錢豹、黑熊等交上朋友。我沒有打算和秦嶺的每一位動物見面,但還是幸運地目睹了一些動物的風采,在牛背梁我看到了羚牛的出沒,它們在深情瞭望了我一眼后,悠閑而又禮貌地離開。在寧陜的鹿柴山居我看到了朱鹮展翅滑翔,也聽到了關于朱鹮夫婦只要一只死去、另一只便殉情自殺的凄美故事。在平河梁的松林里,我還與松鼠玩了一場爬樹的游戲,至于秦嶺脊線沿途的喜鵲、斑鳩、八哥等鳥兒,總是伴我左右,護送我一路回家。
我在秦嶺脊線沿途的廣貨街、旬陽壩、寧陜縣城等落地休息,品嘗到了各具特色的飲食風味,那灰條菜、魚腥草、槐樹花、六月嫩、青松尖、蒲公英等涼菜以及神仙豆腐,洋芋粑粑、烏雞一鍋燉等,讓我口留余香。還有那些聽都沒有聽過的蒸鍋燒燜核桃須、天麻文火清蒸雞蛋羹、丹參燉走地雞、手工面配山菌湯、高海拔野生金銀耳配燕麥片、彩虹酸奶水果撈、古法手工十年陳膳釀等等這些美食,我都吃了偏碗子,那味、那色、那形,我說出了大家都會口水直流。
秦嶺脊線的故地重游,讓我重新感受了秦嶺山水畫卷的壯麗,接觸到了秦嶺野生動物的神奇,品嘗到了秦嶺山貨特產(chǎn)的香甜,我在感恩大自然的饋贈、特向大自然敬禮的同時,突然想到,如果沒有這條秦嶺脊線,這些美景、美味、美食我們能盡情享受嗎?秦嶺蘊藏的大自然秘籍我們能及時揭秘嗎?正確答案是:肯定不能。所以,我開始良心發(fā)現(xiàn),對秦嶺脊線的本身表達了強烈關注。
這條嵌入大山的脊梁、纏繞于山腰的脊線,宛如一條烏黑的巨蟒,蜿蜒于群山之間,游走于翠綠之中,F(xiàn)在的這條秦嶺脊線,早已沒有了我當年穿越時的破破爛爛,公路旁綠色的護欄、黑色的路面、平整的路基、潔白的標線,干凈的地溝,與秦嶺山水彼此映襯。如今,這條穿越秦嶺的脊線,就是一條賞景觀天的林蔭大道,是一條真正意義上的靚麗風景線。
近期,我參與了市公路局和市文聯(lián)組織的采風活動,對秦嶺脊線賦予的“秦巴一號風景道”又有了全新的認識:它北起古城西安,南達安康鎮(zhèn)坪,全長500余公里,一路沿國道自北向南穿越秦嶺、漢江和巴山等中國三大自然地質(zhì)區(qū)域。風景道分為“秦嶺段”“漢江段”和“巴山段”,是陜西山地自駕路線中,路況很好、風景出眾的一條旅游大通道,這一路,可以領略關中平原風光,翻越秦嶺主梁,伴行一江漢水,攀登巴山奇峰等美景,因為這條脊線輻射安康的瀛湖、南宮山、千家坪、千層河、燕翔洞、鳳晏梯田、后柳古鎮(zhèn)、蜀河古鎮(zhèn)等景區(qū)和重點旅游村鎮(zhèn),因此,便有了“秦巴一號風景道”之稱。所以,這條脊線已經(jīng)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托起山南子民走向山外的交通線了,而是托起大秦嶺旅游日益走向火熱的旅游線了。我從這一刻起,決定重新修正對這條脊線的傳統(tǒng)認知:我對它只有情沒有仇了,我要向它表示崇高的敬禮。
文到此處,本可以打住,但我突然想起市公路局提出的以公路為引領的“公路+旅游+文化”的融合發(fā)展思路以及在他們辦公樓走廊上看到的“公路助經(jīng)濟騰飛,交通讓文明延伸”的口號,便還想深挖一下。
我深切地感受到,秦嶺脊線所展現(xiàn)出來功能裂變的背后,就是公路人默默無聞的奉獻和堅守。在秦嶺脊線上,就是這些公路人,他們穿著橙色的工作服,年復一年揮灑著汗水,在“秦巴一號風景道”全境設置通關打卡點和服務驛站,為車友和游客提供配套服務,讓游客處處都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
最讓人感動的是,平河梁南面的新路道班,那是全國的百佳文明道班,里面掛著滿墻壁的鮮艷錦旗,有辛勤勞作的勞動模范、有山洪中搶救生命的英雄、有風雪交加中矯正車輛的勇士,他們曾克服著沒有水電、沒有通訊、沒有空調(diào)、沒有生命保障的惡劣環(huán)境,與雄偉的秦嶺和秦嶺脊線融為一體,成為秦嶺脊線的守護神,被譽為“秦嶺赤子,國道忠魂”。他們無愧于這個稱號,他們不僅是公路上的衛(wèi)士,更是公路上的脊梁,他們才是生態(tài)旅游風景廊道上的真正風景。所以,我決定把我最崇高的敬禮,獻給奮戰(zhàn)在公路一線上的全體公路人。
我在想,不僅是我,所有享受過秦嶺脊線恩惠的人,都應該說一聲:公路人,你們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