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wǎng)訊(通訊員 李思純)綠柳鵝黃,梨李素白。這樣的春意闌珊在不冷不燥不俗不艷的春分時節(jié),將人之精神與物之自然都提拿的恰好。
灼灼芳華浸潤的石泉城,此刻入了夜,所謂春和景明到此時也就一片祥和了。
“鐺——鐺檔-滴鐺——”一聲板起,阮、京胡、二胡、小鼓……樂器齊鳴,李氏、大乖、張木匠、二乖……個個角色扮上,粉墨登場。
在石泉縣文化館漢調(diào)二黃教習基地,一場漢劇《墻頭記》正在上演。
“自己的戲法自己耍,自己的算盤自己打。為人若不向自己,他不是憨來就是傻……”
“就是有一樣不順心,老公公都八十多歲了,還不死!”
劇一開場,張門李氏一段自然的土話方言道白便緊扣人心,對親生爹的魚肉招待與對公公的刻薄歹毒形成鮮明對比,形象躍然而出。
“冷言冷飯冷冷的天/這樣地日子何時完/這家好比閻羅殿/那家好比鬼門關/蒼天你睜開兩眼/看一看/兒媳婦竟對為父/這般兇殘……”
到第三場,老生張木匠一步一蹣跚一字一涕淚的《老來難》唱段讓臺下觀眾無不唏噓,劇情帷幕拉開,漸入高潮。
臺上老人的哀泣與無奈、兒子的不孝與冷漠、兒媳的刻薄與狡黠、老友的同情與悲涼,都在土地掉渣淺顯易懂的方言唱詞及演員傳神的演繹中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劇情情節(jié)起伏,通過對比手法形成辛辣的鋒芒,鞭笞了不孝子孫虐待老人的惡劣行徑,讓人笑得心疼,喜的沉重。同時,也真實傳遞出對“孝老愛親”這一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熱切呼喚。
該出《墻頭記》是根據(jù)蒲松齡的俚曲改變而成,講述早年喪妻的張木匠一生省吃儉用,受盡窮苦,把大乖和二乖兩個兒子撫養(yǎng)成人。在他年邁不中用時,兒子、兒媳卻對他推來搡去,最后發(fā)展到在一個嚴冬將其撮上墻頭不管不問。當他的好友王銀匠使用計策謊說張木匠儲藏了許多銀子后,大乖和二乖對父親的態(tài)度又驟然而變,開始為錢財而爭相養(yǎng)老。后張木匠得以安享溫飽舒適的晚年,兩個不肖之子則被壓倒墻下,受到了應有的懲罰。
石泉上演的這出漢劇《墻頭記》是縣漢劇團在春節(jié)民俗文化藝術節(jié)展演期間,由劉鳳鳴、陳澤林、姜海清、劉小青、陳平、張德全六位漢調(diào)二黃老藝人排演。據(jù)縣漢劇團漢劇表演藝術家劉鳳鳴介紹,《墻頭記》是一出諷刺喜劇,也是一出道德批判劇,它寓教于樂,讓觀眾在五味雜陳里體會人性的卑劣、人生至終的艱難。排練演出這一傳統(tǒng)劇目的初衷,來自于安康市縣在大力提倡的新民風建設。這出《墻頭記》雖是傳統(tǒng)劇目,但放在今天,劇情內(nèi)容所揭示的對不孝子孫的批判、對金錢泯滅人性良知的社會現(xiàn)象的抨擊,仍然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這也正是安康提出的新民風建設“誠孝儉勤和”中的重要內(nèi)容,在倡導 “孝老愛親”傳統(tǒng)美德的今天,具有鮮明的警示意義。同時,直抵人心的生動劇情也因張木匠辛勞一生的悲情落幕讓觀眾領悟到對子女溺愛教育的誤區(qū),引導人們對子女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
在劉鳳鳴等一批老藝人不辭辛苦的組織下,該劇在春節(jié)民俗文化藝術節(jié)上展演后,又陸續(xù)為池河鎮(zhèn)及城關鎮(zhèn)北街社區(qū)、老城社區(qū)的群眾義務演出,場場觀眾爆滿,深得群眾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