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亞君
“爸,這是他的漱口水,記得吃完飯后要給他漱口。每天早晚你得給他刷牙,他自己刷不干凈。”
“媽,我給他買的識字書、寫字本還有唐詩三百首,都在書柜里,記得每天教他寫兩頁字,背一首詩。”
臨走時的一幕幕仿佛還是昨天的場景,屈指一算,距離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整整一個月了。今年大年初二,單位通知全體到崗,在父母家過年的我猶豫再三,沒有帶孩子一起走。作為一名基層宣傳干部,我時常要外出采訪,接觸外界的機會比一般人要多,將孩子放在了姥姥家比較安全。
兒子今年五歲了,雖然已經(jīng)不是那個嗷嗷待哺的小嬰兒了,但作為母親,對他的思念和牽掛隨著時間的增長越來越深。這一次分別,是自兒子出生以來最長的一次。作為中文系畢業(yè)的我比較感性,經(jīng)常想孩子想到掉眼淚。正月十五那天,接到兒子發(fā)來的視頻,“媽媽,你怎么這么久都沒回來看我。”聽到這句話,我瞬間淚如雨下。上班期間熱鬧的生活突然安靜下來,沒有了孩子的吵鬧和父母的嘮叨,每天一個人往返于家和單位之間,這讓我覺得很不習慣。每天早晨,最關(guān)注的就是安康確診人數(shù)有無增加,期盼疫情早日結(jié)束,能夠回去看看父母和孩子。
這一個月以來,我和父母之間用微信溝通頻率越來越高,我發(fā)給他們防控疫情的注意事項和育兒方面的文章,還有我每天變著花樣做的飯菜,他們則給我發(fā)來孩子的視頻和圖片。雖然三十出頭了,我卻極少自己做過飯,最近一個月才開始天天下廚。這段時間,60多歲的父母把微信玩得越來越好了,能夠給我發(fā)大段的文字和很長的視頻,畫面還拍得很穩(wěn),不像以前只會給我發(fā)表情符號。
有天晚上,母親給我發(fā)來了父親跟外孫兒一起鍛煉的視頻,令我特別感動和驚喜。我給他們發(fā)的每一篇文章,他們都仔細看。我給他們交代的每一件小事,他們都放在心上。其實,不管我們年齡多大,在父母眼中,我們都是個孩子,他們總是把無私的愛給我們,又給了我們的孩子,做我們最堅強的后盾。
疫情結(jié)束,我最想飛奔回家,給父母和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再親手給他們做一頓可口的飯菜。我還想爭取每年能夠陪父母出去旅游一次,給他們拍好看的照片……我想陪在父母身邊的時間多一點、再多一點,耐心聽他們的嘮叨,做他們最貼心的“小棉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