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柏成
正月就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jié)。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元宵節(jié)又稱為“上元節(jié)”。按照我國民間的傳統(tǒng)習俗,在這一天,人們要點起萬盞彩燈,吃著元宵(也叫湯圓),與家人濟濟一堂,同慶圓宵佳節(jié)。在紫陽,元宵節(jié)到來這天,除了吃湯圓,就是猜燈謎、看社火。
記憶中,在元宵節(jié)的前兩天,母親會早早把糯米加少量的大米泡上一晚上,待米粒膨脹晾干爽后,用機器打成面粉。餡兒的原料是芝麻和核桃花生,要將其加少量豬油翻炒,與白砂糖或者紅糖,拌勻碾成細末待用。用燙水調和糯米粉,再用手掌使勁揉搓,掌握好糯米粉干濕度,直到不沾手為止。然后將揪成一小塊一小塊的糯米面,團成圓圓的薄片,將芝麻餡、核桃花生餡包入其中,在手里捏緊,團成銅錢大小,飽滿圓潤的元宵便大功告成了。那時候,母親手工包做的元宵總是嚴絲合縫,又快又好。一個個湯圓,珠圓玉潤,大小均勻,在開水中漂浮、滾動,香氣繚繞,饞涎欲滴,翻動著誘人的光澤。
吃罷了元宵,天將擦黑,就聽見街頭巷尾,傳來有節(jié)奏的鑼鼓聲,清脆尖銳,直鉆耳鼓。伴隨著富有地方特色的花鼓子唱起來,循著聲音追隨而去,玩采蓮船的、踩高蹺的戴著各種面具,穿著紅紅綠綠的官服,學著古代的文臣武將,舞動長長的衣袖,在人群中來回走動;舞龍燈的、舞獅子的紛紛登場助威。一條二三里長的街巷,擠得水泄不通。
街道兩旁簇擁著穿著新衣新褲的男女老少,年輕的男女和頑皮的孩子們手里拿著點燃的煙花,對著獅子龍燈、采蓮船就是一陣噴射,煙花噴射得越快,采蓮船就游動得越快。獅子上下騰躍,喜氣洋洋。龍燈就左右旋轉,來回舞動得更加歡暢。那手拿蒲扇,身穿紅衣綠褲,臉上涂上兩團大紅胭脂,男扮女裝的“搖婆子”,快速地扭動著屁股,做著滑稽的動作,惹得大家一陣陣歡聲雷動。
那時候,我認識一個覃姓的當地藝人,三十出頭,每年的元宵節(jié),他既是采蓮船的制作人,又是玩采蓮船時男扮女裝的“大姑娘”扮演角色。他玩了三十多年采蓮船,一直扮演著這一角色。一般情況下,除了一對獅子需要4個人,一條龍燈需要9人玩耍。僅玩采蓮船一項節(jié)目表演,就需要4個角色。一條采蓮船需要兩個花子(也叫船太公)分別在船的前后左右做著劃動船的動作。一個就是肩上挎著采蓮船的“大姑娘”角色,(有的是將采蓮船用繩子綁在腰間,便于在采蓮船里的大姑娘做各種惟妙惟肖的動作。)另一個手里搖著鵝毛扇,做著引人發(fā)笑動作的人,就是男扮女裝的“搖婆子”。
玩采蓮船少不下三個高潮,一個擱淺沙灘。(跳灘三次,放灘三次,拉灘三次)。隨著采蓮船的三個高潮,坐在船內的“大姑娘”需要做出船會倒退三次、猛沖三次、船頭翹起三次、來回轉動三個圓圈等精彩高難的動作。而花子則配合著大姑娘的動作,急忙跟著用木漿不停劃動。最后船因擱淺沙灘后,采蓮船被迫蹬下不動。這時候需要搖婆子做出掏沙的動作,讓船啟動,繼續(xù)劃行。此時,銅鑼與皮鼓咚咚咚,鏘鏘鏘,敲打個不停。當船擺脫了重重困境,掙脫了沙灘的圍困,鑼鼓的敲打聲會更加響亮而急促。直到采蓮船正常劃動時,手拿羽扇的搖婆子,才開始唱出悅耳動聽的《花鼓子》!痘ü淖印返母柙~則是隨著商鋪、旅館、藥店名稱的不同變化,即興發(fā)揮,現編現演。唱詞的大意都是歌頌黨的政策好和主人家喜歡聽的恭喜發(fā)財、吉祥如意的祝福話語。
童年的元宵節(jié),在香香甜甜,飽滿渾圓的湯圓品嘗里,在熱熱鬧鬧的社火中,洋溢出傳統(tǒng)習俗的熱烈祥和喜慶的氣氛。在猜燈謎中,增添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冉冉升起的一輪皓月中,預示著新年伊始,大地復蘇,歡天喜地,吉祥圓滿,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