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緒偉
每逢春來之時,東風一吹,草長鶯飛。于是桃花紅、李花白、櫻花粉、菜花黃、海棠花似焰、杏花白如雪……從南到北,山河大地就浸潤在次第綻放的花海中。
這個季節(jié),從古至令人們興奮的事,就是攜親邀友走出家門,走進鄉(xiāng)村,走向原野的山水草木地,去遠足踏青,依水探春,花茶詩酒,舉宴寄情。
民間歌謠:“逢春須樂行,百花草木欣。擺宴酒家村,客請同游人”。這種習俗,在古代官家與百姓中都流行。古時的踏青,又叫春游、探春、尋春,輔之以蕩秋千、放風箏等各種游戲活動。游樂后,找一客;虻昙,把酒宴歡,寄情山水,而不負春光。
由此可知,古代“春花宴請”的習俗,基于踏青探春的習俗而來。所以,中國人從迎春踏青,逐步發(fā)展到把酒宴歡,其習俗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
節(jié)令性踏青,源于我國遠古農(nóng)耕祭祀的迎春習俗!渡袝·大傳》曰:“春,出也,萬物之出也。”在西周,萬物萌動之時,迎春郊游于野外就已成為禮制。發(fā)展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形成了比較固定的上巳節(jié)。據(jù)《韓詩》:“三月桃花水之時,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于溱洧兩水之上,執(zhí)蘭招魂續(xù)魄,拂除不祥。”可見春游踏青,就成為了祭祀民俗。再據(jù)《禮記·月令》載:“立春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至,以迎春東郊。”而先秦更有“放春三月觀于野”之俗,這種農(nóng)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后世影響深遠。
到了漢代,迎春習俗就基本定型。不僅皇帝率百官舉行“迎春儀”,而且各郡縣也有迎春之禮。如《后漢書·祭祀志下》載:“(縣邑常于)立春之日,皆青幡幘,迎春于東郭外。”此外,在春和景明的季節(jié)里,帝王貴族們常借迎春之儀游覽春色;郡縣官吏也常以勸農(nóng)為“春行”。《鹽鐵論·散不足》中曾記載:“今富者祈名獄,望山川,椎牛擊鼓,戲倡舞像;中者南居當路,水上云臺,屠羊殺狗,鼓瑟吹笙;貧者雞豕五芳,衛(wèi)保散蠟,傾蓋社場。”可見漢代的踏青風俗極為盛行。
迎春郊游的盛行,發(fā)展到魏晉時代,便有了春花宴請之俗。據(jù)《宋書禮志二》記載,迎春民俗“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巳也”,故稱三月三,但文人一般仍稱上巳。此時的上巳節(jié)古俗,逐漸被水濱褳禊、曲水流觴、踏青等活動取代,成為游春娛樂的盛會。熱鬧的娛樂活動“曲水流觴”,也稱“流杯曲水”,即在水溪旁賞春觀花,結(jié)聚宴飲。王羲之《臨河敘》言道:“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尤其他一篇流傳千古的《蘭亭集序》,就是在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與謝安、孫綽等人在會稽山陰的蘭亭相聚,賦詩,流觴宴飲而寫。群賢畢至,少長咸集。雖然這次聚會是“修楔事”,但宗教色彩已淡薄,傾情描寫了春日郊游,把酒宴歡的盛況。
踏春宴歡習俗,到唐代盛行“曲江宴”。古都長安東南面,有一個天然池沼名為曲江池,池岸筑紫云樓等殿宇樓閣亭榭。綠樹繁花環(huán)繞,煙水明媚,風光旖旎,為都中第一勝景。唐詩中的“曲江水滿花千樹”“車馬爭先盡此來,便是曲江春日游賞飲宴之景。這里舉宴眾多,但其中最盛行“新科進士的曲江游宴”,真可蔚為大觀。曲江宴亦稱聞喜宴,陳子昂《于長史山池三日曲水宴》曰:“摘蘭藉芳,祓宴坐回汀。”白居易《上巳日恩賜曲江宴會即事》:“賜歡仍許醉,此會興如何。翰苑主恩重,曲江春意多。”可見曲江游宴成了登科后最為喜慶、祥瑞吉利的麗日盛事。孟郊金榜題名詩有“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遍長安花”(《登科后》)。宴請這天,要選兩位優(yōu)秀新科進士,令其在園中采摘各種名花,以裝點宴會,故“曲江宴”又稱“采花宴”;若有櫻桃擺宴會上,又叫“櫻桃宴”。此間的文人墨客和各級官僚,也熱衷于舉行宴會,便出現(xiàn)了不少別致的名宴:如郊游賞春的“探春宴”,歌舞飲饌的“爭春宴”(《揚州事跡》)。而周邊的閑散賢達及平常百姓的宴歡,民間謂之“春花宴”。
“春花宴”從始到盛,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卷二說:“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觴故事,起于晉時。唐朝賜宴曲江,傾都楔飲踏青,亦是此意。”可見,踏青探春的聚賢宴歡之習俗,起始于晉代,盛行于唐朝,民間效仿成為普遍。
到了宋元明清時代,以祭祖掃墓的清明為中心、形成踏青宴歡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宋代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生動描繪了清明節(jié)風俗的興盛場景。宋代吳惟信詩云:“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墓笙歌收拾去,萬株揚柳屬流鶯。”淋漓盡致地描摹了當時春游自晝及暮,笙歌如癡、宴歡如瘋的盛況。明代《溫州府志》記載:“清明掃墓而祭多有邀親朋,拏舟擊鼓鏗金類游湖者”!督B興府志》記載:“三月五日俗傳禹之生日,禹廟游人最盛。無貧富貴賤,傾城俱出,士民皆乘畫舫,丹堊鮮明,酒樽食具甚盛,賓主列坐,前設歌舞”。尤其從清乾隆年間起,所修地方志和地方文獻中,都記載了清明時節(jié)踏青、放風箏,賞花宴歡的熱鬧情景。
直到今天,春回大地,源自古代的春游踏青、邀友宴歡活動仍為人們所喜愛。而這種普遍的踏青游樂、春花宴請的習俗,在現(xiàn)代已突破了時間界限,蘊含了深層涵義,增多了活動形式。
如今踏青自由,沒有時間限制。人們可以隨意的,自發(fā)的,有興致的進行春游,而清明只是保留在其中傳統(tǒng)祭祀的節(jié)氣之一,F(xiàn)在各地與民間,舉辦的油菜花節(jié)、櫻花節(jié)、桃花節(jié)、李花節(jié)、海棠花節(jié)、蓮花節(jié)等等,已是不勝枚舉。可以說,只要春風暖、草木綠,溪水響,花兒開;從立春直到仲夏,就都是人們遠足踏青,賞花品美,借問鄉(xiāng)村“農(nóng)家”宴歡的時光。
當代“春花宴請”,卻有多種內(nèi)涵詮釋。若是從自然現(xiàn)象上思考,每當春風吹,春雨落,春光暖,山河大地便是百花盛開,爭相斗艷,讓人賞心悅目,而一飽眼福。這春光下的大自然,就是一個靚麗的春花世界,呈現(xiàn)給人們就是一場視覺盛宴,踏青欣賞就是一場繁華燦爛的“春花宴請”。
從舌尖美味上解讀,出現(xiàn)餐桌上的桃花羹、槐花飯、涼拌黃花菜(地地菜花),爆炒油菜花苔,以及后期的醋熘南瓜花、營養(yǎng)黃花湯、淡香桂花糕、清火菊花餅、暖胃茉莉花炒蛋等等。以花入菜,不僅色彩雅麗,清香四溢,有利于增進食欲,還是食療的好伴侶;ㄩ_四季,鮮花美食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這花色美味的“春花宴”習俗自古至今天便有。
從踏青宴友心意解析,人們度過嚴冬,迎來春暖花開,企盼山水草木返青生綠而帶來希望的、生命的、向上的力星。此時攜親邀友去踏青賞花,在“青”一色的山野、“花”百艷的海洋里倘佯;踏出一份盎然興趣的“春花宴請”;在把酒言歡中,讓美好的親情、友情與愛情更親近,更真誠,更濃厚。
古今春花宴,都是人們踏青請春客,爽意開心的一種衷情表達;也是文人墨客寄情山水,把酒言歡的一種酣暢淋漓;更是親親戀人心扉芳華,醉馨花香的一種情怡眷屬。
詩曰:“最美時光三月天,踏青賞花山水間。春花宴請莫錯過,不然后悔等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