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星
外婆是我們老家唯一一個擁有“小腳腳”的人,村里的人喜歡看她走路。“嘿,你們快看,那老婆婆走路真好看,好有勁兒,比一些年輕人都有勁兒呢”這話一點都不假,外婆獨有的姿態(tài)是小山村里的風景線,讓這個落后的山溝溝有了一絲靈動。
舅舅家條件不好,可外婆過得依然很舒心。她老是說:“現(xiàn)在的日子多好呀,白米細面頓頓有。”我曾經(jīng)不止一次地看到,外婆端著碗,坐在門口,吃的很香很細致。她絕不浪費一粒糧食,吃完后總是看看胸前是否還有遺留的殘渣,那樣子那舉動讓我至今難忘。潛移默化中我也受感染了。我覺得這是一種傳承,是外婆給我們后輩子孫做出的榜樣。
我家離舅舅家不遠,同在一個村。我們住村子的上游,舅舅家在村子尾巴。在不足一千米的距離里,外婆成了母親心中的牽掛。母親開了一個小雜貨店,隔三差五會去看外婆,幫她洗頭、剪指甲。每次我和妹妹都尾隨其后,見證了母親的孝道和外婆的笑容。外婆的腳指甲是最難處理的,幾乎每一個指甲都腕進了肉里。人都說,十指連心呀。有一次,我看見母親是哭著給外婆剪完指甲的。母親哽咽著說,這些指甲扎進肉里了,多痛呀,你也不早說。外婆卻笑著說:“沒事,痛是有點,可是你們太忙了。”母親一直自責著,說沒有照顧好外婆。
外婆常掛嘴邊的一句話是:開卷有益。當時我上小學,聽不懂她說的意思,還老學著她的商洛腔調(diào)學她說話。外婆沒有生氣,她說不管什么書,只要翻開看,就能學到知識。我問外婆上過學嗎?她說她讀過幾天私塾。興許是我揭開了她的記憶,她現(xiàn)場給我背誦出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弟子規(guī),圣人訓(xùn),首孝弟,次謹信”的句子,我雖然聽不懂,可很喜歡她誦讀的那種節(jié)奏感。后來我讀初中,才知道外婆背誦的是《三字經(jīng)》和《弟子規(guī)》上的內(nèi)容。不知不覺中,外婆的開卷有益理論成了我的信條,也成了我對兒子教育的法寶。如今,兒子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閱讀的習慣,我想這是外婆冥冥中給我留下的紐帶,她架起了四代人的橋梁。
記得那年我考上初中,外婆一早就來了,手里拿著一包雞蛋糕和一封點心,笑呵呵地遞給我。她說:“孩子啊,這是我的一點心意,你可要好好上學呀,將來飛出這山溝溝。”我知道外婆手里的吃食是母親前幾天給她拿過去的,那幾天外婆感冒發(fā)燒。我拒絕外婆的好意,她不高興,硬把東西塞給了我。母親在一旁也沒能阻止,外婆絮絮叨叨,眼里有了淚水。她說:“我還等著我孫子將來有出息了,給我買好吃的呢。”那天傍晚,外婆悄悄把50元錢塞在我的枕頭下,我到第二天才發(fā)現(xiàn)。母親站在我身邊沉思了很久,我吵著說要把錢送回去,母親說:“算了,你外婆這是真心希望你有出息呢。”
外婆的身體不錯,她用腳步丈量了時間。她見證了我的婚姻,見到了我的妻子,她說她為我高興。我第一次帶妻子去看她,她很親熱,拉著妻子的手仔細打量著。趁妻子出去倒水的時候,小聲給我說:“星星,這姑娘不錯,有福。”我就笑了起來說:“外婆,你啥時后學會了看相呀。”外婆說她看人一向很準的。后來,事實證明外婆的話不假。
參加工作的前夕,我和外婆有一次對談。那天,外婆早早就來了,母親做了蒸肉。那時的外婆,沒有了牙齒,吃飯全靠上下牙床相互的磨合,她最喜歡的就是蒸化了肥肉,吃起來不費勁兒。我和妹妹不停地給她夾肉,外婆莫名的傷心了起來。她說:“人老了,不中用了,吃飯都費勁兒了。”我笑著說:“你不老,能活一百歲。”外婆看著我幸福地笑了。那天晚外婆沒回去,我們聊得很晚。她囑托我一定要好好工作,用心教書育人,說孩子就是樹苗子,要有耐心。那個夜晚,我似乎看到了外婆臉上那些炸裂的皺紋又多了幾條,橫七豎八的在她臉上瘋狂生長著。我隱隱覺得,外婆對我又多了很多牽掛和期許。
外婆走得很突然,也很安詳,那年她91歲。她走完了苦難的一生,畫上了人生的句點。這些年來,我無論在哪里,心中都有外婆的位置,常常會一個人靜坐在那里想她。恍然中,我覺得外婆沒走,只是換了一種生存的方式,她一定站在遠處,還是那個模樣,三寸小腳,細碎的步伐,像弓一樣的身子,看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