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慧君
我的啟蒙老師叫陳奮琴,是一位年輕的民辦學校的女教師,那時我們所有的課程都是她教。好在課程名目不多,除了語文、數(shù)學,就是音樂、美術、體育。
我記得她教我們唱的第一首歌是《我愛北京天安門》,至于美術是怎么上的,我記不清了,這兩門課好像她都不擅長。她在體育課上教我們整隊、走路,然后自由活動,女生抓石子、跳繩、跳房子,男生玩斗雞、打響包。學校生活有點單調(diào),但因為少了很多約束和課業(yè)負擔,反倒給了我一個自由快樂的童年。
陳老師雖非師范專業(yè)出身,但責任心強、富有愛心,深得同學們的喜愛。記得我剛上學時,母親把我送到學校,我死活不愿進去,母親好說歹說,才把我哄進教室,可是母親前腳走,我后腳就偷偷跟著回家。連續(xù)幾天,母親真的生氣了,她從墻角靠著的笤帚上抽了一根細竹條,實實在在地給了我一頓“竹筍炒肉”。挨了一頓打,長了記性,以后再也不敢偷跑回家了。沒想到我很快愛上了學校,愛上了學習。
其實,陳老師一人管一個二十來人的班已不輕松,她還主動攬一些額外之事。幫五保戶奶奶提水、代買東西。她說:“誰的家庭作業(yè)寫好了?拿來我給改。”那個年代,父母能讓孩子去學校讀書,只是讓孩子認得幾個字,不做睜眼瞎罷了,并沒指望將來會有什么出息,所以,沒誰過問寫沒寫作業(yè)。陳老師的這一招真管用,做家庭作業(yè)的人多了起來,我們每天比賽看誰的對號多。我性格好強,今天有人比我多,我回家一定多寫一些,第二天超過其他同學。有時為了爭第一,晚上在煤油燈下寫,早上起來鼻孔都是黑的。我對學習的興趣就是那時培養(yǎng)起來的。
我是幸運的,在啟蒙階段遇到了陳老師,她激發(fā)了我的好勝心,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記得有一次,陳老師給我判家庭作業(yè)時,趁四周無人,從口袋里掏出一顆水果糖給我,我害羞不要,她說:“趕緊拿上,就這一顆,一會兒其他同學看見了,我沒有多余的糖給他們了。”一晃40年過去了,我依然記得她當時的模樣,還是能從她的笑容里和那顆糖里,看出她對我的愛。
其實,她對所有同學都很關心。冬天天冷,很多同學找一個小點的舊瓷盆,在邊沿鑿3個小孔,用鐵絲一穿,頂上一擰,做成簡易的火爐,每天早上帶著燒好的火爐到學校。有的同學起遲了,來不及生火,只能提著一爐冰冷的木柴到校,陳老師就會幫學生把火生好。那時大人都忙,沒有多少精力管孩子,女生不梳頭、男生不洗臉,臟兮兮地到學校是常有的事。一雙小手不是生凍瘡腫得像面包,就是皴裂,裂開一道道血口子。陳老師會耐心地給女生梳頭、給男生洗臉,用蚌殼油給學生擦手,教導我們要講衛(wèi)生,怎樣保護雙手。
現(xiàn)在,陳老師已70來歲了,也許早已忘了她為學生做的這一切,也忘了我,但我卻永遠不會忘記她。